百工坊的这位老工匠姓娄,贾放管他叫娄师傅。问了一下娄师傅的从业经历和过往履历,贾放发现这位娄师傅的专业邻域在建筑结构方面,相当于后世构造工程师一类的角色。把他请来,确实是专业对口。娄师傅在上房东屋外一张,就告诉贾放:“那书架是嵌在墙里的,拆不出来。”
贾放登时想起,《红楼》一书里描写潇湘馆里的陈设家具,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看来古人很早就开始做整体式家居了。
既然书架拆不出来,贾放想:那就把书架上的书都搬出来吧。
娄师傅却婉言劝阻:“在整座屋子修完之前,最好别进人。”
工程建设,安全第一。贾放深知这个道理,为了让他手下的这群小工们每天都能够“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他采纳了娄师傅的建议,并且决定在东屋上方,用毛竹搭一个临时性的防雨棚,防止在工程施工期间,再发生类似今日的下雨事件。
防雨棚搭起来以后,贾放和娄师傅又一起研究了东屋的结构,一致认为东屋的承重柱结构尚好,没有问题。而东屋的山墙也没有问题,可以保留。
于是两人做出了大胆的安排,在保留最东面一堵山墙的基础上,重新给潇湘馆的整体建筑上梁,搭好主体结构,最后再考虑如何安置东屋里的书架。
保留原有建筑的一部分墙体、一部分材料,将其他部分换新,这是维修古建时常见的手法。但在建筑主体之内还保留着重要物品的情况之下,这种手法并不多见。因此贾放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了整天都悬着心,生怕施工过程中出了什么纰漏。
但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运气就是比较好,很快,潇湘馆上了主梁,转眼间金檩、脊檩、花架椽、檐椽之类的木排架全上了,立即开始屋顶的瓦作。
这时,贾放也终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入东屋,面对这座书架了。
贾放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安全帽”,然后进入潇湘馆上房的东屋。他这顶帽子是竹编安全帽,是贾放特地去打铜巷找了手艺高超的篾匠用竹篾编的,里面是一层帽衬,外头是一个半圆形光滑的帽壳。
虽然材料比不上后世,但是多少能提高一些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
贾放进了东屋,先让自己适应了一会儿这里的光线。
这座东屋相对明间显得很昏暗——主要是因为屋内三面墙面全部打成了书架,架上应当是磊着满满的书。光线只能从隔壁明间投过来,自然显得昏暗。
贾放抬头看看头顶即将开始的瓦作,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将东屋的一部分屋瓦改成“明瓦”——这也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采光手法,从四周采光有困难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天光,增加室内的亮度。
现在市面上没有可靠的大型平面玻璃出现,贾放也腾不出手“发明”这种穿越神器,但他知道,有一种叫做明瓦的东西,往往被古代富户用作玻璃的替代品,主要材料为海洋贝类的贝壳、羊角、天然透明云母片。
他打算在潇湘馆的这间“藏书室”内引入这种设计,直接从屋顶上引入天光,用以改善现下东屋光线昏暗的问题。
但是那些都是后话,现在贾放打算看看,这座闻名遐迩的“潇湘馆”里,到底藏了什么样重要的书籍。
这藏书室的书架上,放眼望去,所有的书看起来都一模一样——都包着封皮,书脊上也都没有字,唯一的区别便是厚薄有所不同。
也不晓得是不是光线变化的缘故,贾放走进藏书室之后,整座书架瞬间似乎亮了一点,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间隙也清晰了些。
贾放深吸一口气,随手抽出一本,翻了一下扉页,突然喜不自胜地跳了起来,随即走出昏暗的藏书室,来到光线明亮的空旷地带,打量着手中的书籍。
只见扉页上明明白白写着“营造法式”四个大字——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建有浓厚兴趣的建筑师,贾放对这四个字再熟悉不过了。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朝廷主管土木工程部门“将作监”的管理李诫奉旨修编的“土木工程做法和工料定额”,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建筑业从业者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一本工具书。
早先离奇穿来红楼世界的时候,贾放就想过,早晓得要穿越,他应该备一本《营造法式》随时带在身边的。现在他主持大观园的修复工程,虽然他本人对各种建筑结构都烂熟于胸,但苦于术语不会,另外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与后世不同,换算起来也非常头疼。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手里竟然有了一本《营造法式》。
贾放当真有种“心花怒放”的感觉。
不过,冷静下来之后,贾放不禁又想起,《营造法式》这书,他也派人在京里的书局书肆打听过,根本买不着。店里的伙计要么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名儿,要么听说过但从未见过真本。
“这样的书,多是工部里的匠人才用吧,平日里从没见人要买这种书的。”书肆的掌柜振振有词地解释,“咱们书局里多的是各种经、传,以及当世大儒的注解……这位小公子,可是在进学,有没有功名在身,是否要参加考试?”
每每到这种时候,贾放就总会被书局掌柜劝退。他对子曰诗云和科举考试并不感兴趣,考科举,他们家有个贾政应该就够了。
--
第109页
同类推荐: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
丈夫下乡后[七零]、
日久成瘾(糙汉,卧底,1v1,高H)、
梨涡(骨科产奶1v1)、
顶级暴徒、
万人迷她倾倒众生[快穿]、
耽美女配拒绝黑化[快穿]、
末世女穿进武侠世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