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唐朝好地主 第746章 三百里封地

第746章 三百里封地

    一年又能增加一千多万贯的收入,这当然是好事。但天上不会掉馅饼,什么事情都不是没有代价的。
    李世民仔细的思索了一会,就想到一些关键之处。
    首先,取消色役了,那么原来的许多豪强大户们就没有了借色役逃正役兵税杂徭的机会,正役这些比色役可是要高不少。这户税新政,明显会损害这些豪强们的利益。
    对于官员们来说,待遇倒没变,原来是朝廷分配给他们杂役护卫等,现在则改成直接折钱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按需求雇佣。
    “普通百姓岂不是也要多加一笔税?”李世民又到一点。
    原来那些大户豪强们的子弟充任色役,以逃避正役,他们是少交了税,但其它的课丁们,却是不受影响的。而现在,朝廷新增户税,取消色役,那些豪强大户固然没法再通过充任色役逃正税了,但那些普通百姓却也得在租庸调正役之下,又新交一笔户税了,哪怕最下下等的一年只有五百钱,可这也是凭空新增的税啊。
    “确实是如此,但是,臣以为,只要朝廷给百姓多授分些田地,那么就算增加户税,其实也是可以的。”
    租庸调制的核心,就是以人丁为本。不是按户按财产纳税,而是按人丁纳税的,按的是成年男丁,十来岁的中男,在宽乡也能分田,因此也会提前些服些役。总的来说,均田制是以丁为本,租庸调制也是以均田和丁男为本。
    地少也是一丁,地多也是一丁,一丁的田地多少不管,他的税都是一样的。因此,朝廷若是能给百姓增加点实际授田,那么就算加上一笔户税钱,可实际上他们的负担并不见得加重了。
    正常年景,斗米二十钱,一石米二百钱,五百钱要两石半米,需要两三亩地的产出。如果一丁真有的有一百亩地,哪怕其中种些桑麻,那这加的五百钱税钱,也不算多。
    不过李世民却不觉得事情会这么的简单,新增一个户税,固然能一年增加上千万贯的财收,可却一会得罪豪强地主们,二会得罪普通百姓们。豪强们没法借色役逃正税,要多交税。百姓们凭空增加了一项户税,不管是多少,肯定也会不高兴。
    新户税把豪强地主,和普通百姓两头都得罪了,能实行的下去吗?
    其实李超有个更激进点的税法,就是中唐推行的两税法。
    两税法就是租庸调税制崩溃后的新法,两税法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算是税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开端,这个税法,基本上从中唐一直沿用到了清亡国。
    两税法的核心,不再是以人丁为本,也不再以均田制为核心,而是以户税、地税为基础,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既不分主户客户,也不分定居或行商,所有居民一律在所居之地征纳税收。
    征收原则则是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税额按田亩和资产的多寡确定,废除以前的租庸和杂税,资产少就税少,资产多就税多。
    理论上来讲,这种税制当然比按人均摊派的租庸调制来的合理的多,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地少产的民户负担更小。
    中唐推行的两税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改现在这种官员不纳课的旧规,改成了官绅一体纳粮。
    官僚豪强们也只能千方百计的偷税逃税漏税,而不再是光明正大的免课了。
    不过李超觉得现在没有实行两税法的基础,大唐一统天下未久,租庸调制还没有露出许多漏洞,这个时候没有废除租庸制的环境。
    提出户税,也不过是为了对现法进行一些修补而已。
    李超提出,免除色役,推行户税的同时,也推行地税。
    地税就是原来的义仓粮,现在朝廷要直接把这个义仓改为地税,更加的正规化,以加强地方粮食储备,增强抗灾能力。
    把义仓粮直接改名为地税,名为税,就是把这个本来属于民众存粮备荒的事情,改成一项严格的税法。
    租庸调制度规定,王公贵戚,品官勋爵,和不定居的商贾等都有一定的免除特权,而李超却是准备皇帝以下,不论王公贵戚,品官勋爵,一律都要交税户税和地税,没有田的商户,也要按资产分户等,交纳户税和地税。
    “地税亩税二升,以田产多少定纳税数额,有多少田就纳多少地税粮。”
    末了,李超又对李世民加了一句,“无上限!”
    “地税之粮,不可以钱代纳,非灾荒之时,不得开仓取粮。”李超再加上一句。
    义仓原本就是为赈灾储粮,因此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是备粮防灾的,这些粮食属于战备救灾用粮,平时不能动用的。
    这次大灾,粮食储备上朝廷吃了大亏,因此上下都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李超提议把义仓粮直接改为地税,纳入朝廷的税收系统,就是为了把这些粮食的重要性提升。
    历史上,唐朝天宝年间,粮食储量大增,一度达到极可观的数字。
    史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天下储粮米9606万石,其中义仓6317万石,占了65%以上,地税的财政地位日益重要。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征地税后,用义仓赈济贫民达106次,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过地税在唐朝历史上,一度都是有上限的,虽是按亩征收,但也曾经一度有个几石的上限,一般来说,一亩二升,百亩不过两石,上限五石,实际上就是两百五十亩地的上限。超过这个数字,其实是不用纳地税的。
    而李超打算一步到位,不设这个上限。
    有多少田,那就纳多少地税,其实一亩二升,这个税率很低,在唐历史上,后来这个地税额不断的升官,翻了几倍。
    李超家有田地数千顷,有几十万亩地,如果一亩二升地税,设上限的话,一年不过纳税五石。不设上限,却得纳地税几千近万石,这就是差别。
    到了唐代宗时期,地税粮已经不再是赈灾专用粮,而成了通用,粮食被大量挪用。甚至税率也大大增加,还分夏秋两次征收。丰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简略五升,下田亩税三升。
    从最开始的一亩二升,到了后来已经一亩近一斗了,翻了好几倍。
    天宝后期,地税粮一年达到一千二百余万石。
    如果现在朝廷开征地税,一年也能有千万石地税粮入仓,存储备战备荒,那么只要几年下来,仓中就有几千万石粮食,再有灾荒,也不用这么手忙脚乱了。
    李世民翻身坐起,眼中满是兴奋之色。
    一个户税,年增收一千余万贯,一个地税,一年又能增收一千多万石粮食储备。
    这几个数字,让李世民无比的兴奋。可他也知道,户税开征,会得罪豪强地主们,甚至也会让普通百姓不满。而如果把原来的义仓粮改为正式的地税,还取消按亩征粮的上限后,越会的会得罪那些地主豪强们。
    可朝廷赤字这么大,处处要用钱,这笔税钱和税粮,真的让李世民很在意。
    “此事需从长计议。”
    考虑了半天之后,李世民终于开口。
    “先用盐的钱打完这一仗,等这仗打完,明年北方大灾过去,那时朝廷再推出税改,把户税和地税推出来。现在先不要透露风声,文远和朕一起多思虑思虑,拟一个详细的方案出来。”
    李世民握着拳头对李超郑重的道。
    眼下内忧外乱,此时搞税改,尤其是新税法还会触及地主豪强们利益,这不是个合适的时机。
    李超点头,表示明白。
    这些道理他非常清楚。
    推行新政,尤其是搞改革,越发的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要用强力的帝王,稳定的局势,君臣一心,才能搞改革。要不然,要去打破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圈子,会非常难。
    不过李超也没有太把那些人当一回事,只要朝廷真正下决心要推行,还是能推行下去的。地税、户税,历史上都是在初唐时就开始推行的。到了中唐时,更是直接推出了两税法。
    唐时的豪门士族虽然很强,但也没有强到盖过朝廷去的声势。一个武则天,都能把门阀打压的七零八散,何况还是李世民呢?
    李世民对于李超的这些理财手段很佩服,为了表示对李超的感谢,李世民让李超躺下。
    “朕帮你搓背。”
    李超表示不敢让皇帝搓背,李世民却二话不说。
    霸上硬上弓,把李超按倒,挽起毛巾就在李超背上搓了起来。李世民的手劲非常大,搓起澡来很猛。
    李超觉得后背有点疼,有点火辣的感觉,可辣过后又很爽。
    就好比盲人按摩一样,力大劲足,各种酸麻过后,就是舒爽。
    哎,能让皇帝帮着搓澡,李超估计自己也是头一人了。
    “文远啊,以后有什么好的想法,一定不要藏着掖着,朕也绝不会亏待你的。”李世民拍拍李超的背,又道,“朕想好了,朕要重重酬谢于你。嗯,这样吧,等你统兵北伐击败突厥后,朕就把后套平原狼山西北的三百里草原赐为你的封疆领地,许你子孙世代承袭,永为大唐屏藩。”
    狼山西北的草原,那不就是后世的乌拉特草原吗,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三百里。
    北接漠北,南靠阴山山脉的狼山,西连阿拉善,东连包头,这可是一片好地方啊。
    李世民把这几百里地赐给自己了?还是世袭的封建领地?
    李超一时有点怔住,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虽说是在阴山以外的草原上,但不管怎么说,这可是三百里的领地啊。
    封建诸侯?世袭罔替?
    三百里草原啊,这块领地的面积,都差不多是三个襄州大了。


同类推荐: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丈夫下乡后[七零]日久成瘾(糙汉,卧底,1v1,高H)梨涡(骨科产奶1v1)顶级暴徒万人迷她倾倒众生[快穿]耽美女配拒绝黑化[快穿]末世女穿进武侠世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