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112章 可为公否?

第112章 可为公否?

    第112章 可为公否?
    神他娘被骑的喜鹊!
    董卓本来笑脸盈盈,令人如沐春风。
    但现在却极为不善,让刘协怀疑假如自己不是天子的话,怕早就被董卓给处决了。
    “太师,渭阳君还没恢复好。说些喜鹊啊、蝴蝶啊什么的也正常,不要理会……”
    董卓一声不吭,而是过来坐到桌案上。
    他被桌案上的诗词吸引。
    “《锦瑟》?”
    又是一首求爱诗?
    董卓轻咳:“陛下明年才及冠,现在是不是有些太早了些?”
    “太师教训的是!”
    “不过……陛下想必也是知道的,白也是明年及笄。”
    “朕知道,嗯?”
    刘协诧异得到看向董卓,不知道董卓突然提一句董白也要成年是什么意思。
    不过董卓就点到为止,再没有继续深聊,一直都陪着董白玩耍。
    甚至到了二人各自回去,只单独相处的时候,董卓依旧没有对这话给出解释。
    “太师到底想说些什么?”
    刘协摇摇头。
    算了,搞不懂,反正还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才及冠。到时候再说便是。
    “当务之急,还是给太师的赏赐。”
    如今董卓已是位极人臣。
    并且还集齐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三项殊荣。
    对于董卓而言,好似是真的封无可封。
    但刘协方才趁着蔡琰推拿之时已经大致有了草案。
    “将贾令君唤来,朕有事情与他商议。”
    贾诩被传唤入宫,还以为不过小事,见到刘协后也依旧是往日那般轻松。
    不过在听到刘协要赏赐董卓时,贾诩却微微发愣,随即便是肉眼可见的紧张!
    “陛下要赏太师什么?九锡吗?”
    看贾诩的反应这般敏捷,刘协就知道自己之前猜的没错。
    贾诩并不是遗忘掉了赏赐董卓一事,而是故意想要忽视此事,想要淡化处理。
    但这种事情,又岂是不管不问便能瞒一辈子的。
    这次董卓立功可以不予赏赐。
    下次呢?
    下下次呢?
    朝廷既然要浴火重生,一些政策也要尽快完善,而不是将头埋在沙子里装作听不见。
    “九锡倒也不是不行。”
    九锡,对现在的董卓而言其实不过是形势而已。
    “但朕想的并不是九锡这种没有半点作用的礼器。”
    贾诩被刘协的话再次震撼到。
    陛下竟然真的想要赐太师九锡!
    而不想赐予的理由,竟然是认为九锡不过礼器?
    贾诩突然闻到了一股不太妙的味道——
    “陛下到底想要赏赐太师什么?”
    “文和,朕没记错的话,太师是陇西郡临洮县人?”
    “正是。”
    刘协又问:“陇西郡,按照《禹贡》应当算什么地界?”
    “黑水西河为雍州,故此陇西郡自然算作雍州。”
    “古时可有诸侯在此地建国?”
    “没有,按照史书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所以在此之前,陇右不过是生存着一些犬戎、胡人。”
    “可惜无史可依,找不到好听的名号。”
    刘协终于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朕决定以临洮县为基,取周围数县土地,设雍国,以太师为雍公……文和以为是否可为?”
    其实刚才贾诩便猜到刘协想要说什么。
    可当他真正听到刘协口中说出的话来时,还是头皮发麻,不能自已。
    陛下……竟是想裂土封公?
    “陛下!臣惶恐!”
    贾诩跪倒在地。
    “以异姓裂土,这是高祖之后便没有的事情啊!还请陛下三思!”
    “朕知道。”
    刘协当然不可能不知道当时高祖刘邦与天下人的约定——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所以,刘协才只是想要封公,不称王。
    “而且此次封公也并非裂土封地。”
    大一统,是每个天子都要尊崇的义务,所以刘协不可能直接将汉室的土地给裂封出去。
    “虽建公国,却只予国公食邑,并非将土地赐予。”
    所谓的“建国”,并不是将兵权诸如一类的权力也分割过来,而是只将那片土地上的百姓户籍单独整理,当做食邑。
    刘协的这番解释稍稍缓解了贾诩脸上的苍白。
    若只是封以食邑,那却是大汉的老制度了。
    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这些爵位都享有食邑,所以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
    贾诩慢慢缓过味了。刘协所谓的“加国公”,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惊世骇俗。
    不过是以食邑为国,在名位上给予了董卓一个尊称。
    甚至若论影响,加董卓为国公的影响,都远不及“赐九锡”这种事情来的深远沉重。
    可贾诩还是不敢答应。
    虽然这种“国公”,并不是春秋战国时的“公爵”。但毕竟是大汉四百年以来的头一遭。
    ……
    倒也不是头一遭,贾诩险些忘记,王莽也被赐予过“安汉公”的头衔。
    虽然刘协所言的“雍国公”没有“安汉公”那样吓人,可贾诩还是不敢直接认下此事,而是寻找别的理由——
    “陛下,臣不精礼仪。此类大事,应该召集宫内博士、礼官共同商议,臣实在不敢以自己微薄的学识参与这种大事啊!”
    找博士和礼官商议?
    刘协看出贾诩是想甩锅,不过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
    让博士、礼官参与其中,确实能够使流程更为正规,也能彰显大汉的气度,不至于太小家子气。
    可刘协哪认识什么博士、礼官?
    宫中有肯定是有,可谁知道那些人是不是支持刘协?
    万一不支持,那唤他们过来可就不是商讨,而是争吵。
    刘协纠结片刻,脑海中突然想起一人——
    “文和,蔡中郎可以吗?”
    蔡邕乃当世名家,不光精通经义,对于礼学的研究也是闻名遐迩,所以找他肯定没错!
    加之蔡邕必然是无条件站在董卓这一边,所以也不会来和刘协扯皮,方便做事。
    “陛下,蔡中郎自然可行!”
    眼见找到一个背锅的,贾诩哪还能有半点不满?
    这个时候别说是蔡邕了,便是刘协要和吕布商议,贾诩都能将吕布夸的天乱坠,然后赶紧把吕布抓过来替自己挡箭。
    “那便将蔡中郎唤来……不要太张扬,避免让其他人知道。”
    刘协害怕被那些博士、礼官堵门,所以嘱咐贾诩一定要隐蔽行事。
    “臣遵旨!”
    贾诩行礼后跑的飞快,仿佛生怕晚上一步就会沾染上此事一般,根本没有半点停歇。
    此刻蔡邕就在家中。
    听到贾诩来寻,要他面见天子,蔡邕顿感不妙——
    “贾令君可知天子是何事召我面君?”
    “不知!”
    贾诩表示自己完全不知道宫内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天子要找他商议什么事务,反正只是硬拉着蔡邕入宫。
    蔡邕见贾诩讳莫如深,一时间更为惶恐。
    倒不是他未卜先知,知道刘协要找他商议“封公”一事。
    而是蔡邕在事后才反应过来,那日天子在鸿台上作的诗不对劲!
    诗,确实是好诗!
    哪怕事后细细品味,蔡邕依然认为那是能够比肩《凤求凰》的好诗。
    可那诗是给谁写的?
    那可是求爱诗!
    当时鸿台上的女眷就那些,大多都还是董卓的小妾!
    联想到天子与自家女儿在郿坞中的那些事,蔡邕愈发惊恐——
    天子总不能是冲着自己女儿来的吧?
    那怎么行!
    昭姬如今还在孝期,如何能做那样的事情?
    加上现在天子亲自来召,更是让蔡邕害怕——
    “若是天子用强的怎么办?”
    应该不会吧?
    不,有可能……
    和其他人不同,蔡邕是亲眼看到刘协那日在郿坞城墙上端坐一整日的。
    这般豪迈男儿,行事粗糙些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那毕竟是自家女儿的名节,怎可这般毁坏?
    蔡邕一时心乱如麻,直到见到天子时的心情依旧沉重。
    “蔡中郎,今日召你入宫,不过是为了讨论太师封公一事。”
    封公?
    蔡邕身上千斤担突然被卸去,严肃的脸上突然露出笑容——
    原来是封公啊!我还以为是昭姬的婚事呢!
    ……
    ……
    不对!
    蔡邕瞪大双眼,险些发出尖锐的爆鸣——
    “陛下说要做什么?封公?给太师???”
    “蔡中郎今日怎么一惊一乍的?”
    刘协趁着贾诩去召蔡邕入宫时,也命侍者拿来一些关于“礼”的书自行翻阅。
    “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韂王室,左右厥世也。”
    “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鈇钺、秬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繄二国是赖。”
    这便是能够封公的法理。
    可是……
    周天子的法理,能够用到汉室吗?
    说不行吧,天下儒生以周礼为尊,谁要敢说周礼不适用,只怕那群儒生敢上来将对方给活活撕开!
    说行吧,高祖皇帝又有先例。
    但高祖皇帝的先例,也仅仅是“非刘氏不得王”。
    封国公,却是刚好钻了高祖皇帝的空子……
    即便蔡邕是当世大儒,也还是被这个问题难在了当场。
    封公之举,到底行也不行?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断奶(骨科 1v1)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和同事相亲之后(1v1 双处 )人到三十,我家的豪门日常从海贼开始点燃火种诸天之笑傲第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