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52章 暗流涌动!

第152章 暗流涌动!

    第152章 暗流涌动!
    便在外面关于《孟子集注》或是赞誉或是批评的时候,苏允却是埋头于准备应试之中。
    章惇与苏辙轮流给苏允恶补诗赋、论策,苏允之前研究春秋孟子费的时间太多了,他亦不是童子功,需要补的东西太多了。
    苏辙与章惇一人拿着一首诗,一人拿着一份策,然后各自皱着眉头沉默。
    苏允有些不好意思,静候着等着两人宣判他的死刑。
    苏辙先开了口,道:“应试诗跟平时的诗的确是不太一样,只是,你这水平的确是……嗯,不拖后腿。”
    章惇瞄了一眼,该说不说,其实写得算是不错了,格式、平仄、对仗等都没有问题,不过,大约是因为被苏允那些惊艳的词给吊高了胃口,因此再看这个就有点辣眼睛了。
    苏允倒是舒了一口气,他自己什么水平是知道的,大约就是能够写出格式韵律合乎规则的打油诗,要写出什么传世诗词,嘿嘿,那真不行。
    但只要能够敷衍得过去,也算是可以了。
    听苏辙的意思,这诗大约也还是可以的,应该不至于拖后腿了。
    倒是章惇对苏允的策评价颇高,道:“这策的水平倒是不错,子由你看看。”
    苏辙拿过去看了看,眼睛倒是一亮,这策除了格式有些问题,但用词用典都颇为准确,而且言辞颇为优美,细读有汉书言辞之美,大约是因为抄写几遍汉书的缘故,关键是言之有物,立意颇高。
    苏辙看向章惇道:“我来改?”
    章惇笑道:“你改吧。”
    苏辙当仁不让,拿起毛笔唰唰唰就勾勒,不过片刻,一张纸上便多了几十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苏允瞄了一眼,顿时有些无语。
    宋朝的策与后世的作文差不多,要求是不少于七百字,苏允这篇策的字数是八百字左右,然后苏辙勾勒了三四十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还有改的必要么?
    但实际上还真有改的必要。
    苏辙拿着策论,一个一个的跟苏允讲解。
    其实都是格式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于,苏允在这一块上的培训太少了。
    他真正进学以来,精力先是放在研究五经上,随后选定本经春秋,下了一番苦功,之后起了心思治孟子,更是前后了半年的时间。
    可以说,他的精力全放经义上了,对于诗赋论策是全然没有下过功夫的。
    他倒是参加过太学的月试、季试,但章惇没有在意,他自己也没有在意,只是大约体验了宋朝的考试是什么样的,其他的就没有怎么深入了。
    这会儿苏辙与章惇都没有责怪苏允,他们都知道苏允的进学情况。
    一个没有怎么正儿八经上过学的人,只是稍微研究一下经义,便能够写出一本《孟子集注》的人。
    诗赋写不好怎么了,策论写不好怎么了,考试考不好又怎么了?
    嗯,这次科举就算是考不好,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与一本《孟子集注》相比,一次科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至于官家说就算是苏允考不好,也好给其授官,嘿,那可是万万不能的,官家若是敢下这等乱命,看到时候我们喷不喷你就完了。
    这等奇才,自然是要走科举出身,你拿个荫官来,是要坏他前程是不是?
    其实苏辙与章惇都劝苏允下一次再考,这一次时间太紧了,勉强去考估计也很难考上,解试就算是糊弄过去了,礼部试可没有那么好糊弄。
    而且就算是过了,殿试也并不黜落,但若是取了个不好的名次,这对以后的前程也会有影响。
    在苏辙与章惇看来,苏允最好是取个一甲进士,连二甲都不要考虑,如此进入前三名,天生起步就比别人要快。
    宋朝官员升职是有分别的,最吃亏的是没有出身的,也就是不是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荫官等。
    他们的升迁是最难的,若是没有人提拔,光靠正常熬资历升官,可能一辈子到死都只是个中下层官员。
    可若是有出身的,有正儿八经进士身份的,那升起来可比没有出身的快多了。
    但若是状元出身,做到了太常博士后,直接特旨转待制出身,那升官速度就如同搭乘了火箭一般。
    在章惇与苏辙看来,以苏允的才华,以及《孟子集注》的贡献,不考个状元郎都是浪费。
    只是苏允却是拒绝弃考的建议。
    苏允没有想那么多,他并不想太多时间在科举上,他想尽快将四书给注出来。
    有了四书集注,他苏允将会成大宋一朝最为牛逼的经义大家,都不用加之一了。
    甚至可以尝试着将四书集注提前作为科举题库,这个事情比考个状元郎可有意义得多。
    当然,苏允不想当状元是因为他不想吗?
    嘿嘿。
    对于苏允来说,四书集注只需要时间精力,他就一定能够写出来,但考状元么……只能说是嘿嘿了。
    别人认为苏允才华横溢,是天才,但苏允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玩意。
    无非是比别人多了千年的积累以及见识,然后这脑子还算是比较好用一点,其余的……嗯,武力值比较高,皮囊比较好看,腰缠万贯,腰缠巨蟒……但这些并不能保证他能够考上状元郎。
    状元郎对苏允性价比太低,所以不要也罢。
    啊,对对,就是性价比太低,所以苏允他不想当状元郎。
    所以,只要糊弄过去,搞个进士出身,大吉大利矣。
    便在苏允恶补科举知识的时候,宫内派人来通知他七月二十参加宫内的小经筵。
    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苏辙与章惇都极为高兴,然后让苏允不要补习了,他们两个人轮番给苏允讲经筵上的注意事项,甚至还依照经筵的方式举办了几场演讲。
    至于科举嘛,那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下次再考就是了。
    毕竟《孟子集注》能够上小经筵,代表着官家对《孟子集注》的认可,上了小经筵后,《孟子集注》便算是半个显学了,而苏允经义大家的身份,也算是有了官方备注了。
    这才是正经事。
    苏辙与章惇虽然没有没有在经筵上讲过经,但要么有旁听过,要么曾经整理过资料,所以并不陌生,所以亦是可以指导苏允的。
    就在苏允接受指导的时候,小经筵的消息亦是传扬开来。七月十四日。
    早朝之后,参知政事张璪至崇政殿求见赵顼。
    赵顼请张璪进来,才刚立定,张璪便问道:“陛下,听说你要请一布衣来经筵给您讲经?”
    经筵这个制度从西汉时候便出现,但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形成制度,乃是从好学的宋真宗开始。
    真宗也就是那个写劝学诗的帝王,一首劝学诗,让宋人的读书考科举情怀高涨。
    真宗为了好好读书,还专门设置了侍读官的选拔标准和名位待遇,他们都享有翰林学士的同等待遇。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经筵这种方式,渐渐形成了制度流传下来。
    而到了仁宗时候,因为仁宗年仅一十三岁就即位了,怎么对这位小皇帝进行教育,成为手握实权的章献刘太后和满朝士大夫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仁宗即位当年,刘太后就下诏:“皇帝听断之暇,宜召名儒讲习经书,以辅圣学。”
    于是,从当年开始,翰林侍读学士孙奭、龙图阁学士冯元就开始给仁宗讲《论语》,李维和晏殊每天陪着他读书。
    而这就是小经筵制度的确立。
    制度既然确立,那让谁来讲经,这亦是有规章制度的,虽说一再放宽条件,但从无布衣能上经筵的,这也是为什么张璪敢当面质问赵顼的原因。
    (即便是后来哲宗初立,程颐去崇政殿说书,当时号称布衣,但实际上他身上亦有寄禄官阶。)
    因为这事情,是赵顼做得不对。
    赵顼点点头道:“朕前些时日卧床,已经有好些时日没有开经筵了,如今身体稍微好些,也不能太长时间不读书,便想召个小经筵读读书。”
    张璪道:“陛下想要读书可以理解,然朝中有经筵之臣一十四人,而侍读十人,官家属意谁,请其来讲便是,何必破坏规矩,去请一个布衣来讲呢,朝廷从没有这样的定例,还请陛下三思。”
    赵顼抬眼看了一下张璪,道:“张侍郎,朕请苏允自然是有原因的,朕前几日,听说太学发生斗殴事件,调查了一下,发现是因为一本叫《孟子集注》的书引起的,所以才萌生了想要听一听这集注的想法,呵呵,张卿,我听说你家儿子也参与了?”
    张璪闻言神色微微一变,赶紧道:“臣不知那逆子在太学不思读书,竟然胆敢去参与斗殴,臣回家定当以家父伺候他。”
    赵顼点头道:“是该教育教育,朕就不追究此事了。”
    张璪拱手道:“不过此事……”
    赵顼看了一下张璪,道:“此事虽然不太合规矩,但野有贤人,朕访而求之,亦是一大美事,亦可鼓励天下读书人,此事并无不妥。”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璪自然无话可说,无奈退下。
    赵顼看张璪退下,轻轻哼了一声,张璪此举,已经令他有些不满了。
    他自然知道张璪为什么对此事反应这么大,自然不是什么坏规矩合规矩。
    否则这会儿就不应该为了他的儿子而退让,而是应该据理力争,宁愿儿子被处罚,也要坚持他的道理。
    张璪之所以亲自来劝阻,是因为张璪与苏轼之间的矛盾罢了。
    张璪原是苏轼的进士同年,两人入仕后又在凤翔同事两年,交游颇密。
    张璪返回汴京时,东坡还作《稼说》一文以送之。
    可是乌台诗案事起,张璪以知谏院的身份参与推治,竟蓄意致东坡于死地。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曾奉劝神宗宽恕东坡,张璪竟然火冒三丈,当面责骂王安礼,其唯恐东坡得以免死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这会儿苏允若是进了小经筵,就是被承认的经义大家,眉山苏氏复起之势便再起了。
    让张璪等人十分不安的是,不仅苏允回来了,苏辙亦是回来了,那接下来苏轼是不是也好回来,好嘛,还有司马光、文彦博等人,是不是也要回来了?
    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政治倾向!
    不过……
    赵顼轻轻笑了笑。
    这亦是他有意为之。
    推动苏允成为赵佣的老师,给赵佣寻一能人为师长,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原因,则是近来王珪等人在改制上渐有懈怠之意,他借此敲打罢了。
    改制的阻力还是有些大的。
    一来是要裁撤了不少的部门跟闲官,这一点让大多数官员都十分排斥。
    二来对于王珪等宰执来说,原本政事堂身兼多职,权力是很大的,皇帝都不能轻易插手。
    但若是回归三省六部制度,那么三省之间相互扯皮,到时候谁说话算话?
    还能有谁,便是皇帝呗。
    所以,对于宰执来说,这改制便是奔着削弱他们的权力而来的,如此一来,动力自然没有那么大了,没有动力,便有些懈怠下来了。
    原本赵顼倒是想着慢慢改便是,但是最近他身体急转直下,他心里便着急起来了。
    因为连他都做不好此事,恐怕后代子孙恐怕没有谁再能够推进此事了。
    所以,用旧党来刺激一下王珪张璪等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要变法没错,但若是惹恼了朕,朕干脆让旧党回来,改制不是新法,也并非非你们不可!
    赵顼感觉有些疲倦,招来孙思恭,道:“探听一下,其余人的态度如何。”
    孙思恭赶紧领命而去。
    张璪气冲冲回了政事堂,王珪正在政事堂处理政事,见得张璪回来,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张璪道:“王相公,聊聊?”
    王珪起身走向后堂,那里比较僻静,不怕有人听见,尤其要避开章惇蔡确。
    都是新法一派,但派中有派亦是正常,王珪与张璪等人走得近些,章惇蔡确走得近些。
    而且,章惇最近与旧派关系越来越近,已经是引起了王珪张璪的注意了。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断奶(骨科 1v1)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型月,开局投靠狮子王出轨后她被年下包围了(nph)从结束开始红楼之剑天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