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176.第176章 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176.第176章 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第176章 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太极宫,两仪殿内。
    群臣正在进行军事讨论。
    也不是一人说两句,主要是李靖,李世民在聊。
    毕竟在军事战略上,李靖跟李世民毫无疑问的是最为顶尖的。
    其他人的旁听,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熟悉自己的军事目标。
    李靖指着地图说道。
    “朝廷兵力自长安出发,抵达洛阳,再从洛阳沿着太行山东侧北行,经定州到达幽州。”
    “自古中原地区通往辽东地区,向来以行此道,其地势较为平坦,周边各州粮草辎重,也可以从此路汇集。”
    “出幽州后,大军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入营州整顿兵力,秣马厉兵,打造器械。”
    李世民点点头:“朕已下诏契丹、奚等部协同配合,届时可在营州集结,增强兵力。”
    “如今且看,大军至营州后,是先取辽东城,亦或是盖牟城。”
    辽东城是高丽门户,而盖牟城高丽在辽东的重要军事重镇,占领盖牟城可以打开通往高丽腹地的通道。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提议道:“此番东征,当吸取前朝之鉴,隋炀帝当年第一次攻打高丽之时,便是主攻高丽门户辽东城,然辽东城城池坚固,为高丽首重,囤有数万精兵。”
    “如今又吸收前朝遗民,加固城防,若大军先攻高丽,易耗时良久,于士气不利。”
    “臣建议,可先主攻盖牟城,相比之下,盖牟城比之辽东城更易攻克,首战告捷可士气如虹,也可威慑高丽,震慑其军民之心。”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而后看向李靖。
    李靖点头道:“长孙司徒之策在理,先攻盖牟城,也可振奋三军,然若直接攻向盖牟城,辽东城必然救援。”
    “我军可先佯攻辽东城,引其兵力,乱其军心,再强攻盖牟城,如果辽东城守将定然不敢随意救援,为我军攻克盖牟城创造良机。”
    进攻高丽,其实并非只有辽东城跟盖牟城,其他的方向也可以。
    但从地理角度看,辽东城位于交通要道之上,是中原王朝军队进入高丽腹地的必经之路。
    控制了辽东城,就等于打开了通向高丽核心区域的门户。
    如果不能攻克辽东城,后续向平壤等重要城市的推进就会受到侧翼威胁。
    最主要的是,辽东城周围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大规模军队的集结和作战,是一个战略要冲。
    其他道路都是小道,别说十几万大军了。
    便是一两万人,都延绵十多里地,根本难以照顾首尾,大规模兵团的战斗力也难以发挥出来。
    只有占据了辽东城,就可以形成稳定对高丽的不断输出。
    打辽东城难,可打下来后,守起来也变得容易。
    盖牟城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拿下盖牟城可以切断高丽在辽东半岛北部防线的相互联系,使敌军不能相互支援。
    同时,盖牟城的占领能够提供物资补给,城内储存的粮食等物资可以缓解大唐军队长途行军后的补给压力。
    所以打高丽,不管是怎样的军事方针,都绕不开辽东城,盖牟城。
    李世民看向其他将领,问道:“诸君可有异议?”
    李勣,李道宗,刘弘基,张士贵,尉迟敬德等人纷纷摇头。
    “我等没有异议。”
    其实这一套打法,不管是汉武帝攻卫士朝鲜,亦或是隋炀帝三征高丽,已经是很成熟的打法了。
    李世民点点头,随即下达诏敕。
    “命侯君集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
    侯君集作揖:“是,陛下。”
    “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左副大总管,领步骑两万。”
    李勣作揖:“是,陛下。”
    “命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领步骑两万。”
    李道宗作揖:“是,陛下。”
    陆路行军敲定后,李世民继续道:“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五万,战舰八百艘。”
    这一点大家没什么意见。
    虽然是水陆并进的策略,不过主动方向是陆地,大唐水军的军事目标很明显,一是绕到朝鲜后方,与陆军形成夹击之势。
    二是在登录后,占据要点,会师陆兵,并且为之提供足够的粮草,相当于打辅助。
    张亮作揖:“是,陛下。”
    之所以选择张亮,是因为他熟悉水战,并且性子沉稳,善守不善攻。
    几条主线敲定后,李世民把目光看行太子跟魏王。
    而后道:“太子率精骑五千,归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旗下。”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承乾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是,父皇。”
    李道宗是宗室名将,是太上皇李渊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弟。
    有他照顾太子,李世民也能更加放心。
    即便战场上会出现什么意外,也不可能会伤及到太子这边。
    这一点李承乾跟李道宗都很清楚。
    李世民继续道:“魏王率精骑五千,归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旗下。”
    李泰作揖:“是,父皇。”
    李泰对于这样的安排很满意,他先前一直担心侯君集会从中害死他。
    现在去了水路,危险上就要小很多了。
    至少在水陆合兵前,他是安全的。
    八百艘战舰里,有四百艘是世家给魏王李泰造的。
    看似李泰只有五千兵力,实际上能够掌控的兵力更多。
    当然,他要是要受到张亮这个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的节制。
    李世民对两个儿子还是很上心的。
    两人都是五千精锐骑兵,在总共十五万的大军里,战斗力必然是顶尖的。
    即便李承乾这边,主要兵力都是来源于长安附近的折冲府。
    但从大唐全免的情况来看,长安附近的折冲府府兵,是整个大唐最优质的兵源。
    其他地区折冲府的府兵,不管是在个人素质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要比之长安周边的差上一截。
    五千精骑,足可抵挡数万步兵。
    在几乎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战场上来去自如。
    而且这次大唐是作为进攻的一方,高丽那边不可能放弃守城优势,出城跟唐军野战,这样太子跟魏王的安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命尉迟敬德为辽东道行军马军总管。”
    “命刘弘基,张士贵为辽东道行军前军总管。”
    马军总管就相当于骑兵统帅。
    前军总管相当于步兵统帅。
    古代将军领兵作战,一般来说名将可掌控的兵力,大约也就在三万人左右。
    其他的兵力则是由麾下大将分别统帅行军。
    看似只有一两万人,实际上行军的时候更多。
    因为这些兵力主要是指能战之兵,此外还有大量的辅兵。
    这次攻打高丽,陆地兵力十万,还要配备四十万左右的民夫。侯君集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管理十多万人左右规模的行军,就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管理不过来了。
    所以侯君集直接统领的兵力在三万人,再配上十万人左右的民夫。
    李承乾作为太子,率领五千精骑,除此外至少还有两万民夫。
    当然,在调度上,李世民自然会更加照顾太子,李承乾麾下的民夫严格来说已经算辅兵了,不仅能运送粮草,还可以临时转化为步兵作战。
    在任命完后,李世民跟李靖讨论一番,定下了行军路线。
    佯攻辽东城,先取盖牟城是前期的军事战略目标,不是进攻行军路线。
    水路进攻比较简单,自莱州,也就是后世山东集合后,渡海直指平壤。
    陆路这边,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李靖跟李世民经过长时间讨论后,这才敲定下来。
    “兵分三路,侯君集自幽州兵发柳城,向怀远镇虚张声势,而实则潜师北进,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高丽玄菟城。”
    “李勣自营州出发,先行进逼高丽新城,渡辽水趋建安城,而后两路行军会攻盖牟城。”
    “李道宗自营州出发,造攻城器械,佯攻辽东城。”
    “张亮渡海后,袭占卑沙城。”
    四条路线,三实一虚。
    李世民跟李靖,也是充分为太子跟魏王考虑。
    侯君集这边的行军路线跟作战目标,首先就要假装打柳城,再吓一吓怀远镇,然后偷偷渡过辽水去吓玄菟城。
    吓完玄菟城后,再进攻打盖牟城。
    李勣首先威逼高丽新城,如果高丽新城敢应战,那就打,不应战就渡辽水吓一吓建安城,最后再同侯君集会师打盖牟城。
    兵法之道,虚实并进。
    之所以吓完这个吓那个,就是为了在攻打盖牟城的时候,这些其他的城池不敢发兵救援。
    让高丽统方面不清大唐行军的真实意图,不知道兵力该往哪边进行防守。
    毕竟唐军这边总共兵力才十万,只能集中力量,先行攻打一座关键点的城池,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隋朝就不一样了,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
    开局就是对辽东前沿的几乎每个城池同时攻城,一点也不用给你玩虚的,全是实实在在的。
    隋文帝输,是天气不好,海上风暴让大量船只沉默。
    陆地道路状况差,是一边修路一边行军,还没开始打,隋军就损失过大,未能取得实质性战果。
    不过高丽王高元被隋军的声势所震慑,上书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隋炀帝派遣九路陆军,声势浩大,一路猛攻。
    但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一决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指挥,导致隋军在战场上行动迟缓,错失诸多战机。
    隋军在辽东城下久攻不下,尽管多次将该城包围,但每当城池即将被攻陷时,高丽守军便使用缓兵之计,声称投降。
    而隋将因隋炀帝的训令不敢专擅,只能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给了高丽军队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防御。
    水军方面前期吸取教训,还算顺利,但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中了高丽的诈败之计。高丽军队假装战败撤退,引诱隋军深入,随后趁隋军队伍混乱之际发动伏兵攻击。
    第三次打就很顺利了,隋炀帝再次吸取教训,连续攻城二十余日,与高丽的军队皆伤亡惨重。
    可后院起火,后勤总管杨玄感先是迟迟不为杨广运送补给,并且趁机在后方起兵造反。
    隋炀帝得知后,被迫撤军回国镇压叛乱,第三次进攻高丽也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还有第四次,但现在这个时候的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
    高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民不聊生,国内大片大片的壮年死亡。
    于是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隋炀帝接受了高元的投降,遂班师还朝。
    不过,高丽国王高元却并未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隋朝也未能真正实现对高丽的征服。
    相对李世民对侯君集跟李勣的安排,李道宗跟李承乾这边就轻松多了。
    直接从营州出发,进军辽东城。
    也不需要真的打,只需要佯攻,牵制辽东城的兵力,让辽东城守将不管派兵去支援盖牟城就行了,几乎没什么危险可言。
    魏王李泰那边也相对轻松,虽然要打卑沙城,但张亮这边有五万兵力,而卑沙城防备并不算强,打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让太子跟魏王身陷险境的。
    硬骨头交给侯君集跟李勣去啃,软一点的就交给张亮。
    太子跟魏王,只需要随军镀金就差不多了。
    “太子,行军打仗,当要多多向你皇叔请教,不可自作主张。”
    军事部署跟进攻路线敲定下来后,李世民对太子嘱咐道。
    太子在兵法战术上有很高的理解,但行军打仗跟兵棋推演并不是一回事。
    士兵是活的,兵棋是死的,行军打仗之中,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影响。
    “是,父皇。”李承乾平静的回道。
    越是平静,李世民越是担忧。
    随后又对李道宗嘱咐道:“道宗,太子的安危,朕可就交给你了。”
    李道宗一脸无奈的回道:“是,陛下。”
    从名义上说,他是太子的皇叔,可他管得住太子吗。
    就现在太子的威势,行军的时候还好说,毕竟国内行军,基本上也不会出现什么状况。
    但到了打仗的时候,情况就不相同了。
    太子就是太子,国之储君。
    况且大唐的太子,权力上是很大的。
    从兵权的角度上来说,他是太子的上官。
    可太子到时候发一道教令给他,听还是不听?
    听,要是出了问题咋办。
    不听,那就是违背太子教令。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现在君就在你旁边。
    你不听,太子教令直接将你革职,夺走兵权,那也啥办法都没有。
    其他将军还好说,毕竟麾下部将都是自己人,顶多是抗令不遵。
    等班师回朝,再请陛下做主,大概是没问题的。
    可偏偏是他李道宗。
    作为宗室将领,遵循皇权比打胜仗还要来得更加重要。
    太子教令对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然而李世民为了更好的保护太子,让太子跟他行军,这就很无奈了。
    想到这里,李道宗不由看向张亮的眼神中有几分羡慕。
    魏王跟太子不一样。
    一来魏王的军事能力摆在那里,不会干扰到张亮。
    二来魏王也没办法去命令张亮。
    李承乾此时,似乎感受到了李道宗的情绪,于是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李道宗心中郁闷,我能放心吗。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断奶(骨科 1v1)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从火影开始成为忍者吞噬星空之洪荒神器斗罗:比比东虐养,古月娜哺育大我在斗罗大陆捡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