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兴学之议
漓江西岸分布着很多赤军营垒。他们刚从全州前线撤回不久,兵马疲累,但部队士气很高,官兵眼里有光,与其他南明军队截然不同。
夏日炎炎,不便操练。不少营垒内,赤军正在集会,有的在看戏,有的在组织思想教育,有的在教授汉字,有的在擦拭武器,有的在刷洗战马……
南明军营中常见的女眷、营妓、赌局,在赤军营垒全然不见踪迹。
堵胤锡看在眼里,心中啧啧称奇。怪不得,岑丹初能在短短两年内脱颖而出,由童子兵而晋升为定虏侯。别的不说,单讲练兵这一着,他确实很有本事。
放眼大明,论治军之严整,论崛起之迅疾,能与岑丹初相媲美者寥寥无几。屈指一算,大概也只有威远侯招讨大将军朱成功了。
朱成功是郑芝龙的长子,深受隆武帝的器重,身份不同寻常。他自带光环,一旦举义抗清,水师旧部应者云集。
与之相比,岑丹初白手起家,从一名陕军孤儿成长为赤军统帅,更显得难能可贵。
“听说,爵帅在军中大力推广教育,大力气教士卒识字读书,敢问可有此事?”堵胤锡问道。
杨畏知也来了兴趣,说道:“自古军队教导士卒,无非是练武艺、识旗鼓。爵帅却另辟蹊径,教士卒读书识字,真是旷古奇闻。”
“非也非也,”丹初说道:“国朝之初,太祖爷便敕令天下广设学校,军队卫所亦普建卫学,教士卒读书识字。我立志在赤军普及教育,不过是秉承太祖遗志而已。”
堵胤锡神色一动,说道:“识字便可读书,读书便可明理,明理便可知大义,知大义便能矢志抗虏。因此,识字虽是小事,却关乎天下气运。爵帅此举,利军、利国、利民。吾由此可知,将来赤军必成大器,爵帅必成大明中流砥柱。”
丹初微笑,并未谦让,说道:“我原是陕军标营孤儿,幸赖宣国公延请塾师,方能读书识字,小有功业。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他收住笑容,对堵、杨二人说道:“阁老,杨先生,我曾立下志向,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不仅要在军中兴学,还要在民间兴学,让天下所有人皆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这?是不是在说大话?
堵胤锡是南明第一流的战略家,目光深远,勇于任事,擅长合纵连横。杨畏知同样胸怀宽广,思想开通,敢于和大西军合作,又能矢志不渝。
两个“最强大脑”,听过丹初的豪言,却都不敢认同。
堵胤锡学识渊博,说道:“古往今来,有志于兴学者众矣。北宋三次兴学,范仲淹、王安石、蔡京主其事,大抵是兴办官学,以官学辅助科举取士。
“太祖出身淮右布衣,百般艰难,得国后大力兴学,诰令村社亦要兴建社学。但社学、卫学水平不高,对科举助力不大,有钱者还是会在家中聘请塾师。
“读书是件清高的事,也是件费钱的事。笔墨纸砚,食宿行旅,皆要钱。汉字纷繁难学,文章艰涩难辨。普通子弟至少要七八年功夫,才能识别书写常用字、断句读书。
“爵帅志向远大,着实可嘉。只是,兴学至艰至难,方今正是乱世,敢问爵帅将从何处着手?”
不愧是堵胤锡,讲问题一针见血,也不给人留情面。这样的性格,想必很容易在朝中树敌吧?
丹初不假思索,对道:“太祖重视教育,屡发敕令兴学。国朝之初,政令畅通,官吏当差谨饬。兴学敕令一下,州县村社皆能遍设学校。其后不久,学校相继败没,何也?无经费也,无制度也。
“地方州县的正税,大部分要解交朝廷,留下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连供奉官吏俸禄都嫌少。地方官吏设置极简,政务极繁,每天忙着刑名、钱粮、赈济、驿政、进贡、治安、防盗等事务,根本就没有精力兴学。“地方虽有提学官,却官微言轻,对掌印官几无影响。地方政务需要大量经费,却没有正税支撑,全都出自徭费、赃赎,弊端丛生。
“正统以来,国势日衰。地方官倦于政务,对刑名、钱粮等正务尚不积极,更遑论兴学了。我立志兴学,首先要设置学官,提供经费。
“学官执掌教育,辅助正印官督学。教育与刑名、钱粮一样,纳入官员考核。当地入学率不高、学生成绩差,官员不得晋升。
“至于经费,则从正税中提留,专门用作兴学,不可改作他用。赤军着佃纳粮,官四民六,兴学的经费很充足。等局势稳固下来,我将下令在南宁、昭平、永安等汛地兴建公学,强制幼童入学。
“官府免费提供笔墨纸砚、教材,免费教幼童读书识字。幼童无故不入学者,加征田税,以示惩罚。”
丹初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汉字繁复难学,已有解决之法。一曰简化汉字,编纂字典,以简化字为正式文字。二曰拼音,以西洋字母拼读汉字,方密之已有办法。三曰增加标点符号,方便断句。”
有理想,有办法,堵胤锡、杨畏知二人很受触动。
尤其是杨畏知,身为孙可望的使者,对大西军知之甚详。
巧合的是,大西军在云南也推行着佃纳粮,官四民六。不同的是,孙可望横征暴敛,只为扩军备战,从未考虑过兴办学校。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杨畏知追问道:“我听说,赤军已经兴建了武备学堂、永安大学,成绩显著。爵帅又要兴建公学,学制定为几年?”
既然二人很感兴趣,丹初索性放开了讲,说道:“公学免费、强制,分为两种,一种为小学,强制七岁幼童入学,学制五年。另一种为中学,非强制,从小学毕业生中选拔入学,学制三年。
“公学之上,另有两种学校。一种为大学,如武备学堂、永安大学,专门招收聪明伶俐之学生。另一种为技学,如农学校、医学校、工学校等,专为传授技艺。”
这就有点熙宁兴学的意思了。
堵胤锡很感兴趣,说道:“我朝兴起心学,民间讲学成风,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勃兴,鼎峰时期达到两千多家。张太岳(张居正)本是心学弟子,为推行政令,提倡官学打压私学,捣毁天下书院。爵帅如何对待私学?”
私学的兴盛,为党争提供了温床。最典型者,莫过于无锡的东林书院。在野缙绅组织讲学,对当政者品头论足,影响极大,一度能够左右朝野舆论,进而影响朝廷大政方针。
“在我治下,当禁止私人办学。缙绅若有余力,可以出资捐学,为子弟获得入学上的便利,但不许私人办学,免得与政府唱反调。”
清末新政,清廷为解决兴学经费,鼓励缙绅出钱筹建学堂。作为回报,缙绅子弟可以在入学上获得便利,毕业后等同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获得了各地缙绅的支持,是一项相当成功的改革。
丹初还有很多奇思妙想,譬如废除科举,改从学堂录用官吏;譬如设立女子学堂,鼓励女童入学……有的太过超前,有的超出了他的权限,暂时也就不必说出来。
(本章完)
第214章 兴学之议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
断奶(骨科 1v1)、
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
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
龙族:从雷欧归来的路明非、
华娱之实绩为王、
诸天:无极宝体自遮天开始、
半岛败家子,开局财阀千金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