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70章 剧圣王实甫

第370章 剧圣王实甫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
    他的作品全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
    创造了文彩斐然的元曲戏剧,成为戏曲史上的杰出代表。
    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不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可能谈不上耳熟能详,但却也是家喻户晓。
    无论是连环漫画,还是戏剧影视。
    一出老少皆喜的爱情戏,一红就红了千百年。
    这部《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王实甫更是因为这一剧作而蜚声海内外。
    “王实甫,字子文,名德信,号华阳。”
    “王实甫生于约公元1260年,元代大都人。”
    “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王实甫自幼聪明过人,喜欢读书写字。”
    “在家人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先后进入当地的私塾和县学,师从一些知名的儒士和学者。”
    “学习经史子集,勤奋好学,学问突飞猛进。”
    “年纪渐长,王实甫越发喜欢看书,他的文才也逐渐显露。”
    “所写文章富丽动人,诗词歌赋出类拔萃,还精通音律。”
    “王实甫在十六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尽管一开始是一个小县吏,但王实甫勤政爱民,鼓励农业生产,兴办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后来担任多个职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王实甫勤勉尽责,以自己的才华和勤奋深受上级的赏识与信任,被提拔成为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王实甫在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的时候,正直敢言,结果遭到朝中权臣的忌恨。”
    “他感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在四十岁时辞官归隐。”
    关汉卿:王实甫称得上是与我齐名的剧作家。
    王实甫的剧作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但是艺术成就却是非常高,一部代表作《西厢记》足以奠定王实甫在剧作方面的地位。
    作为同时代的剧作家,他对王实甫的评价很高。
    首先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再者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同时王实甫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
    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这一评价恐怕是任何人都不会反对的。
    王实甫流传下来的剧作有十三种,这十三种剧作都堪称是精品。
    特别是一部《西厢记》更是广为传唱,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再者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从王实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对禁锢人的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鞭挞。
    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热情的讴歌了青年人真挚的爱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的红娘形象,堪称是反封建礼教的一部绝世之作。
    同时王实甫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是一位追求生命快乐的人。
    王实甫曾经从县官入仕,逐渐的升迁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这样一个官职是非常难得的。
    之所以能做上这样一个官职,王实甫是有自己的长处的,绝对不是一个无能之辈。
    但是后来却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而归隐,足以展示出王实甫至情至性的品质。
    “迷惘和失望之中,王实甫闯荡到元大都。”
    “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王京书会,和当时有些文人讨论杂剧创作问题。”
    “他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行院之间。”
    “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沉醉在元杂剧的创作之中。”
    “王实甫的乐此不疲,让他的父母和儿子无可奈何。”
    “他的儿子王纪也是一位朝廷高官,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儿子对自己的父亲弃官不做,流连于勾栏场所也非常的不满,但是却无可奈何。”
    “期间,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名目可考的有多部。”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王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实甫回到了中山府,开始了《西厢记》写作。”
    “王实甫回家乡时已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创作和学习。”
    “他勤奋地钻研各类文学和历史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
    “1237年终于完成了《西厢记》,《西厢记》在杂剧界一炮而红。”
    “王实甫晚年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公元1336年积劳成疾去世,享年77岁。”
    “王实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各种文体,包括诗、词、曲、文言小说等。”
    罗贯中:《西厢记》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王实甫因此而名垂青史也是必然的。
    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当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堪称一代文豪也不为过。
    历史上对王实甫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却可以从王实甫的作品中看到王实甫的思想。
    王实甫最著名的剧作就是《西厢记》,这是一部无论是语言、思想、故事情节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当高艺术水准的杂剧。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成功的塑造了书生张君瑞这样一个人,有人说其实张生就是王实甫的写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生与王实甫同样是文人出身,张生在《西厢记》中以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
    而不是一个强大的武将,这是与王实甫的身份相关的。
    王实甫也是一位文人,相同的身份使得王实甫写作起来更加的能够得心应手。
    其实纵观很多作家的写作过程,其作品中大都是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更是融进了自己的喜恶。
    所以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可以说张生的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
    从王实甫与张生的个人经历来看,王实甫曾经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这样一个高官却因为与当时的某个官员不和而辞职回家,可见其对于仕途并不是非常热衷的。
    相比于自己的个人情感,王实甫的取向是宁愿尊重自己的感情,这与张生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西厢记》中,张生也是一位对仕途并没有多大热情的年轻人。
    张生在赴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了崔莺莺,于是就在崔莺莺的身边耽搁了下来,可见其对仕途的热衷也是远远逊色于自己的感情。
    可见王实甫与张生的关系密切,张生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王实甫身上也有张生的品质。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贩茶船》和《芙蓉亭》等十三种。”
    “这其中的每一部,都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戏曲价值。”
    “《破窑记》写书生吕蒙正虽出身宦门,但因先父为官清廉,家道贫穷。”
    “父母死后,只好流落破窑居住。”
    “当时宰相刘懋有一个千金叫刘月娥,长得容月貌。”
    “宰相一心想为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就在彩楼招婿。”
    “女儿抛彩球选中吕蒙正,但父亲嫌弃吕蒙正一贫如洗。”
    “于是叫女儿不要和吕蒙正成亲,女儿不肯,愿意跟吕蒙正吃苦。”
    “刘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为了激励吕蒙正发愤上进,便将吕蒙正夫妇逐出相府,到破窑安身。”
    “吕蒙正夫妇在破窑里受尽饥寒和屈辱,后来吕蒙正在妻子鼓励下进京赶考。”“王实甫中了状元,衣锦荣归,夫妇团聚,翁婿和好。”
    “王实甫所写的杂剧中,最著名的便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
    “《西厢记》不仅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吴承恩:《西厢记》中的爱情故事,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被丰富和修改。
    《西厢记》从表面上看,只是单纯的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实际上两人的爱情故事历经几代三次修改,从主题到人物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西厢记》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禛的传奇《莺莺传》。
    传中的对莺莺的描写极有情致,但她性格软弱服从命运。
    相对的,张生也是个用情不专的负心人。
    最终,作品以莺莺不明不白被抛弃为结局。
    元禛的《莺莺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被丰富和修改。
    到了金代便产生了《董西厢》,作者是董解元。
    《董西厢》不但把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充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而且从根本改变了原作的主题。
    在《董西厢》中,张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青年,莺莺也敢于违抗母命。
    他们不再屈从命运,而是为了爱情斗争到底,直到两人终成眷属。
    在《董西厢》中,反礼教的思想意义鲜明,情节曲折。
    但《董西厢》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形象不够完整,情节发展缓慢,而且不集中。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
    王实甫的《西厢记》删改了《董西厢》中一些不合情理的情节,堵塞了其中的漏洞。
    并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提高。
    使得《西厢记》情节更集中,人物性格的发展更为合理,从而大大突出了作品中反礼教的主题。
    《西厢记》从唐代元禛的男女情爱,到元代王实甫的婚姻自由。
    无论从人物形象,到主题内容,都得以升华。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个个独特,鲜明生动。
    戏中人物崔莺莺、红娘、张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鲜明个性。
    尤其是女主崔莺莺,那种内心矛盾的细腻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时代的年轻人跟礼教的激烈冲突。
    使崔莺莺这个形象,成为古典戏剧中最早出现的反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作为配角的红娘,更是个光彩照人的形象。
    很多场合,丫鬟红娘比小姐崔莺莺更吸引人。
    在红娘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身份卑贱者的品德和智慧。
    上百年来红娘在人们心中的象征,都是乐于成人之美的热心人。
    “《西厢记》主要讲了书生张君瑞上京赶考路经河中府,在普救寺巧遇前相国之女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
    “张君瑞寄居寺内西厢,与莺莺一墙之隔。”
    “两人互相和诗,彼此有情,却无法相见。”
    “后来,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
    “张君瑞挺身而出,写信给友人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领兵前来解围,救了崔氏一家。”
    “事后崔母悔婚,令张君瑞与莺莺兄妹相称。”
    “莺莺侍女红娘仗义相助,先教张君瑞隔墙弹琴,打动莺莺,又为他们传递情诗。”
    “崔母发现后,拷问侍女红娘。”
    “红娘据理力争,并谴责崔母有过错。”
    “崔母无奈,允许二人婚配。”
    “但要张君瑞立即赴考,长亭送别,二人恋恋不舍。”
    “张君瑞考中状元后荣归河中,终于获得美满婚姻。”
    “该剧剧情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艺术成就极高,它优美的语言感动了万千读者。”
    “王实甫还写过很多散曲,但传世的不多。”
    “由于常常流连于勾栏瓦肆,他的作品非常贴近市民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底层民众的心声。”
    “王实甫出身官宦之家,才华横溢,做官政绩斐然。”
    “但他不爱做官,爱写杂剧散曲,成为了不起的剧作家。”
    曹雪芹:《西厢记》中的爱情故事,非常符合中华传统文化,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父亲死后,相国小姐崔莺莺和母亲扶柩还乡,因道路不通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内。
    莺莺小姐遇到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让她想到便脸红心跳。
    那天莺莺在寺中游玩,偶遇上京赶考的张生。
    两人虽没有亲近,但从此心上便多了一个人。
    另一件烦心的事更大,犹如石头压在心头。
    那乱军头领孙飞虎带兵围困普救寺,要抢莺莺做压寨夫人。
    虽然有相国夫人,但崔母此时也无计可施。
    老太太传了一道指令,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许配给他。
    对莺莺已经心有所许的张生,运用了自己的人脉和关系,立即写了一封书信。
    由寺中惠民和尚送到义兄白马将军杜确处,请他解了重围。
    这下好了,乱军贼兵去了,爱情眼看梦想成真。
    可相国夫人变卦了,不愿意将女儿莺莺许配给一个书生。
    相国夫人借口莺莺曾许配给徐尚书之子郑恒,而因此赖婚。
    相国夫人看到两人彼此喜欢,就让两人兄妹相称。
    莺莺自然不肯,张生也因此得病。
    多亏有个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不但爱打抱不平,还为人十分热情。
    红娘明里暗里为莺莺和张生穿针引线,帮助二人私自到西厢相会。
    如此来往几次,终被崔母发现。
    虽然拷问了红娘,可这真相毕竟是丑事,万万不可外扬。
    崔母只好答应婚事,但心又有不甘,便强令张生上京赴考,不得官不准来见。
    这张生忍痛离别莺莺,还真考中了状元。
    但这时郑恒又横插一杠,生事造谣,硬说张生在京城做了尚书的女婿。
    崔老太太一听大怒,要将莺莺许配给郑恒。
    正在莺莺愁苦悲伤之时,张生回到寺中弄清事实真相,终于和莺莺成就美满婚姻。
    《西厢记》中这段爱情故事,非常符合中华的传统文化。
    郎才女貌相配,历经坎坷磨难,最终皆大欢喜。(本章完)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