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43章 艰难启程的戊戌变法

第243章 艰难启程的戊戌变法

    第243章 艰难启程的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的战败,不仅让清晚期全国上下震动,就连其他朝代的古人也是为之愕然,不敢相信。
    日本不过一个小小的岛国,各朝古人再清楚不过。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老百姓,都从来没有把日本国放在眼里。
    毕竟在各朝古人的眼里,日本是一片蛮夷之地,只不过是中华的藩属国而已。
    甚至日本经常派人到中原王朝学习先进的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带回弹丸之地。
    所以,面对日本国,各朝古人心里是有一种优越感的。
    可现在看到日本把清政府按在地上摩擦,不仅割裂中原大面积的领土,还索赔了两亿两白银。
    尽管日本欺负的是清朝,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中原王朝,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得了。
    各朝古人大骂清政府懦弱无能的同时,也怒骂倭寇贼心不死,包藏祸心,胆敢一直觊觎中原大地。
    “1894年甲戊年,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被小国日本打的全军覆没。”
    “次年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赔偿两亿两白银。”
    “中国人民群情激奋,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如果甲午之前中国还有点尊严,想着要自强的话。”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就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主流话语从自强变成了救亡,清政府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割地显示清政府已无能力保护本国人民的安全,巨额赔款和各种不平等条约显示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搜刮中国人民的帮凶,而清政府也依旧是那个腐朽的封建国家。”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极力打压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竟然造成收洋货的税比国货低的魔幻现象。”
    “几千年来,打压商人的封建制度构造让资本主义无法发展。”
    “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清朝,变则存、不变则亡越来越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顺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世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不能再像之前的洋务运动那样小打小闹,想要解救中华民族,不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行了。
    要是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想着自强以摆脱列强的操控。
    现在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就真的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时刻有着被小日本灭亡的风险。
    毕竟西方列强山高皇帝远,没有侵占中华大地的可能。
    而野心勃勃的小日本则大不相同,就在中华大地旁边,时刻都想着侵吞中原大陆的领土。
    一想到小日本狼子野心,妄想侵吞中原大地,他就莫名的有一股火气。
    想到这里,他当即就下令把长安城的日本人驱逐出去,永远不许踏足神州大地。
    之前日本使者团大规模来到大唐长安城想要学习大唐的文化,他还没当回事,怀着宽阔的心胸让日本人顺便学习。
    但现在看来,日本人心怀歹意,随时都想着反咬中原王朝。
    如此白眼狼,他自然是不允许日本人再留在大唐地界的。
    “甲午战争四年前,1890年,梁启超17岁,广东人。”
    “梁启超8岁写文章,后又以16岁的年纪考上举人。”
    “当时主考官内阁学士李端芬见梁启超年纪轻轻,才华横溢,见识过人,当即决定把堂妹许配给梁启超。”
    “少年中举的梁启超前途无量,自命不凡。”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康有为。”
    “康有为此时32岁了,屡试举人不中。”
    “两年前,刚满30岁的康有为进京参加举人考试时,刚遇光绪大婚亲政。”
    “感受到政治变化的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以布衣身份大声疾呼变法革新。”
    “结果上书没被送上,还被考官以如此狂生不可中为由落马。”
    “康有为失意的回到广州,觉得仕途再无望,准备回家照顾老母,教书终老。”
    “但他回到广东后,发现自己已经悄然出名。”
    “1890年,17岁的举人梁启超也听说了康有为的名声,拜访了32岁的秀才康有为。”
    “那时梁启超少年英才,以自负对圣人之学领悟到一定程度,沾沾自喜。”
    “但一见到康有为,则瞬间瓦解。”
    “康有为慷慨陈词,把梁启超推崇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驳斥的一无是处。”
    “他给梁启超介绍民权、平等、议会等思想。”
    “梁启超自数当头一棒,冷水浇背,夜不能寐,自此拜康有为为师,康有为的命运也开始逆转。”
    “梁启超少年英才,享誉广州城,又靠着内阁大学士李端芬的关系结识了一批京城高官,这样的梁启超成为了康有为最忠实得力的宣传者。”
    “康有为开始在两广讲学收徒,开办万木草堂,酝酿维新变法理论,刻印大量变法书籍。”
    梁启超:老师对当下时局的理解,我自愧不如。
    每每回想当初前去拜访老师,他就被老师的思想所震撼。
    老实说,他当初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前去拜访老师的。
    毕竟他年少成名,是一个举人,而老师那时不过是秀才而已。
    要不是听说老师在京城搞出了一些动静,年少轻狂的他是不会特意去拜访一个秀才的。
    当时西方的思想冲击着中华大地,各种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是日渐高涨。
    而他一直在读圣人书,自负对圣人之学有一定的见解,便想着看看老师口中高呼的变法革新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抱着了解西方思想的心态前去拜访老师,想要看看圣人之学和西方思想有何不同。
    可当他从老师那里听到民权、平等、议会等思想时,他内心掀起惊涛骇浪,被这些西方思想所震撼。
    也正是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震撼之处,他才决定以举人的身份拜师一个秀才。
    “很多人评价康有为喜欢自吹自擂,说话夸张,心高气傲。”
    “他在保皇运动时期,也曾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篡改事实,伪造光绪密诏。”
    “他的有些思想也是从别人那里剽窃而来,且他提倡享乐,反对封建禁欲思想,后期拿着华侨捐过来的钱过相当豪华的生活。”
    “其实康有为在当时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政敌评价他傲慢专横、狂妄自负。”
    “然而另一面,康有为是个天才级的宣传家、鼓动家。”
    “他敢说敢为,充满爱国热情,按照自己的理想坚定去实践。”
    “也许很多和康友为同时想到中国需要变法的人,甚至可能比康有为更早。”
    “但是他们的宣传水平有限,不是遭遇抵抗,就是没有引起大的反应。”
    “很多人也没有康有为的狂妄,不惜断送自己的前途来排斥当时占据主流的封建学说。”
    “很多人也没有坚定实践下去的信念,只写写书,并没有如康有为一般出来各方奔走,大声疾呼。”
    “康有为几番上书,力陈改革,虽被人视为张狂,但他没有屈服。”
    “他的学术造诣确实没有很高,好求博,经常一知半解就急于大发议论。”
    “这样他提出的变法主张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内容,比如变卖边疆土地等。”
    “但是说他学术造诣不高,是跟那些顶级的知识分子相比。”
    “他积极学习宣传西方人文科学思想,涉猎甚广,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变法改革方案,能够到达打动光绪和一帮大臣的地步,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是中国这个特殊又动乱的时期,选中了这个狂妄而喜欢自吹自擂的康有为。”
    “狂生康有为的《新学》把当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宋学汉学毁为基于伪书的思想,在《孔子改制考》考虑把孔子重新塑造为勇于变法创新的人物。”
    “如果作为学术书籍,这些书贡献有限。”
    “但是如果把这些书看作是政治宣传书,则大获成功。”
    “在普遍信仰孔子的时代,他的托古改制减缓了阻力,借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萌发迅速传播。”
    “而保守派的诽谤也随之而起,妖言惑众,毁灭圣教,几次焚毁康有为的书籍。”
    “但是变法改良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康有为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康有为的书籍屡次遭到焚毁,却又屡屡复印流传。”
    “刚萌芽的改革派借着同样刚萌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正奋力想要突破保守派的言论封锁。”
    “正当此时,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
    张居正:康有为虽说人品方面有些瑕疵,但和他为了拯救中华而鼓吹变法革新相比,这些瑕疵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是他一贯的主张。
    只要为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哪怕个人方面有些缺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主导大明的改革是如此,如今的康有为也是如此。
    康有为的个人品性先不论,单说他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贡献,就已经足以弥补这些瑕疵。
    在当时顽固派占据主流的时代,康有为冒着断送前程的风险四方奔走变法革新,这样的勇气尤为难得,极少有人可以做到。
    也正是这份难得,才更显得康有为的爱国热情难能可贵。
    老实说,就他所看到的,康有为更像是一个热衷变法改革的热血青年。
    要顶着巨大的阻力变法革新,仅仅凭借这份热血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此才能应对那些顽固派的阻拦推行变法改革。
    想想他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干了这么长时间,有了足够的政治经验才开始推动大明的改革。
    就这样的情况,他还遇到了反对派的大力阻扰,就更不用说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康有为。
    如果不出他所料的话,康有为要是仅仅只有这些资本,恐怕变法革新也会以失败告终。
    “1895年甲午战败,日方点名要求李鸿章谈判。”
    “李鸿章急电,日方限三日内签订条约,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赔偿两亿两白银。”
    “保守派为代表的大臣坚决不同意,台湾民众更是反应激烈,哭声震天。”
    “然而日本已经占领辽东,威胁不签条约就打到北京。”
    “由于甲午年是慈禧60大寿,该年特别加试举人考试,隔年加试进士会试。”
    “康有为在那次考试中举,并在签订条约的那年和各省举人一起云集北京参加会试。”
    “此时反对签订条约的李鸿章的反对派,悄悄把李鸿章要签订卖国条约的情报泄露给了各种举人,并鼓动他们上书。”
    “各省举人群情激奋,一波一波,摩肩接踵,前仆后继,纷纷联名上书拒签合约,要求严惩李鸿章。”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浩浩荡荡的群众运动,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把公车上书宣传成是自己所主导,而骗过了历史学家几十年。”
    “然而近年的研究显示,康有为、梁启超确实也组织上书,但只是众多上书中的一个。”
    “而且由于光绪批准条约已成定局,很多人中途退出,并没有把上书给投递出去。”
    “康有为虽然没有投递,但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
    “设银行、筑铁路、开矿山、建工厂、组商会、译书籍、办新校、开报馆、革官职。”
    “资产阶级改良派借着甲午战败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康有为也得以高中进士,正式进入了官场。”
    康有为:之所以把公车上书宣传成是自己所主导,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变法革新的队伍,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顽固派的力量太强大,他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
    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力量,推动改革往前迈一步。他正苦于自己的名声不够大,吸引不到太多人的目光。
    好在甲午战败的消息给了他千载难逢的机会,让他从中看到了提升名望的机会。
    签订战败条约必然会引得全体国人群情激奋,而他要是可以在这件事情中好好表现,就可以吸引全国民众的目光。
    也正因如此,他才积极的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合约,严惩李鸿章。
    虽说最终没有成功,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上书的一员,把自己宣传成公车上书的主导者也并无不可。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正是靠着这样的名头获得了全体国人极大的关注。
    “此时的清政府是有实权的慈禧,和没有实权的名义上的君主光绪所把持。”
    “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4岁抱入宫,按照继承人的条件悉心栽培。”
    “光绪和慈禧之间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站在权利中心,个人感情在政治形式面前基本不堪一击。”
    “光绪对慈禧又敬又怕,光绪1889年大婚之后,按照祖制,慈禧让光绪亲政。”
    “但慈禧还是牢牢掌握了军政大权,几乎所有军政要员、封疆大吏都是慈禧太后的人,这些人被称作后党。”
    “明面上是光绪出面治理国家,实际上所有奏章都要抄录到慈禧那里。”
    “光绪对于重要的事情都不敢做主,每每都会请示慈禧。”
    “但在政治场上,有执政者就必然会有反对派。”
    “一些被后党排挤的大臣们,围绕在三朝帝师翁同龢的身边,形成了光绪的心腹帝党。”
    “没有实权的帝党想方设法想要掌权,后党洋务派造成了甲午战败,给了帝党攻击的机会。”
    “帝党顺应民间呼吁,猛攻后党。”
    “而为了夺权,帝党就必须要提出不同于后党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施政方案。”
    “这时康有为代表的改良派,随着民间救亡图存的呼声,闯入了光绪和帝党的眼里。”
    “康有为中进士之后,很快就上书光绪皇帝。”
    “甲午战败,奇耻大辱,中国正面临瓜分危机。”
    “我们失去琉球之后,一下子越南、朝鲜、缅甸、暹罗等属国都在两三年内被夺去。”
    “如今割让台湾,内地不保了。”
    “在这四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我们不能再苟安于借款,必须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现在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随后洋洋洒洒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
    “光绪正烦恼救国无门,看到上书后喜出望外,立即副录呈送慈禧,抄发各省督抚将军处讨论。”
    “康有为及其改良派顺应形势,和帝党组成了牢固的联盟。”
    “一个没有实权又没有太多政治经验的年轻皇帝,和一个同样缺乏政治经验的书生鼓吹家康有为,在没有实权的帝党的鼓动下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
    刘彻:可惜,这样的变法改革注定要失败。
    像戊戌变法这种由上往下的改革,哪怕是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都很难改革成功。
    要知道改革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尤其是像戊戌变法这种方方面面都需要大力改革,可想而知遇到反对派的阻力有多么的大。
    实权皇帝都难以做到,就更不用说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了。
    光绪没有实权,康有为没有政治经验,帝党也同样没有实权。
    就这样没有权力的改革团队想要成功,无疑于痴人说梦。
    所以从一开始,戊戌变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别说是没有实权的光绪主导变法,哪怕是掌握实权的慈禧想要戊戌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康有为出名了,大量京城高官争相拜访这个刚获进士称号,还没有正式职务的康有为。”
    “甲午战败,民间改革呼声高涨。”
    “公车上书之后,民间议政风气不再是禁忌。”
    “一时改革呼吁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成了风尚,洋务派顽固派都聚集到了康有为改革救国的旗号之下。”
    “突然步入舆论中心的康有为摩拳擦掌,开始了其准备已久的宏大的改革计划。”
    “康有为开始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连接改革人士,培养扩大自己的改革势力,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启蒙中国人。”
    “一时之间,随着康有为及其党羽的奔波倡导,全国各地学会报纸大量涌现,林林总总,蔚然大观,给当时中国思想界刮起了一股飓风。”
    “还是举人的梁启超用其卓越的文笔和思想,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保守。”
    “数月之间,只有24岁的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销售万余份。”
    “戊戌变法后来失败,然而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对今后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当改革派突飞猛进之时,保守派也觉得时机已到,开始反扑了。”
    “甲午战败的阴霾一过,大清国的新政风貌消失。”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国家需要改革,但几乎所有人也不希望改革动了自己的利益。”
    “随着新思想对传统旧思想攻击的加剧,保守派越来越无法容忍,对康有为的诽谤如潮水般涌入。”
    “保守派解散分化学会,另立报纸,攻击改良派。”
    “改良派没有政治经验,帝党没有实权,后党洋务派的老狐狸动动手指就可以把他们按趴下。”
    “似乎变法救国之说,只是昙一现,又要回归以前了。”
    “正当这时,又一场亡国危机彻底刺醒了睡梦中的清政府。”
    梁启超:戊戌变法还是失败了吗?
    虽说戊戌变法正在推进,但他心中一直有一层阴霾,总觉得戊戌变法很可能无疾而终。
    在主播讲述清朝晚期的历史事件时,虽说还没有提到戊戌变法的相关信息,但他心中已经有不好的预感了。
    现如今主播明确告诉他戊戌变法后来失败了,他尽管早有预料,可依旧难掩失落,要说不难过是不可能的。
    可很快他就振作起来,重新燃起斗志,阴霾一扫而空。
    虽说戊戌变法的失败已成必然,但他依旧会不遗余力的推动变法。
    哪怕不会成功,只要戊戌变法可以解放国人的思想,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
    “德国趁机派军舰于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租借条约。”
    “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见此情景,争先恐后,纷纷跟上,犹如饿狼扑食。”
    “俄国派军舰占领大连、旅顺,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法国租借广州湾。”
    “帝国主义国家瓜分非洲的同时,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帮强盗面前,软弱又没有实力的清政府,只能连连后退,唯唯诺诺。”
    “亡国危机迫在眉睫,国家命运危在旦夕。”
    “在广州的康有为听到消息,立即赶赴北京,力陈变法,民间变法维新的呼声再次高涨。”
    “如果现在还不变法图强,恐怕江山社稷危在旦夕。”
    “到这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要变法了。”
    “光绪也已下决心召见康有为,后党恭亲王出来阻挠,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
    “光绪只好组织大臣们见面,康有为被请到了总理衙门的西厅。”
    “这天当康有为走进总理衙门时,出席问话的大臣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
    “按照康有为的描述,在这里保守派和他来了一番论战。”
    “荣禄先开口,祖宗之法不能变。”
    “康有为答祖宗之法是用于治理祖宗土地的,如果祖宗的土地都不能守卫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
    “李鸿章质问,难道六部可以裁撤,规章制度都可以不要了吗?”
    “康有为答今天是列强并列的时代,不再是过去的大清天下,现在的法律官职都是过去的旧法,造成中国危亡的都是这些旧法,理应废除。”
    “翁同龢问变法需要的款项,从哪里筹措。”
    “康有为答以中国之大,只要改变制度,税收将比现在增加10倍。”
    “接着康有为陈述了他所设想的变法方案,并说日本明治维新最容易模仿,自己编有《日本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可以借鉴。”
    “第二天,帝党翁同龢把接见康有为的情况告诉了光绪皇帝,并加以保荐。”
    “光绪把《日本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拿来每日研究。”
    雍正:大清江山已经沦为了被瓜分殆尽的命运了吗?
    尽管他已经知道清晚期的局势很糟糕,可如今听到西方列强堂而皇之的瓜分大清帝国,依旧让他痛心疾首。
    如今正处于鼎盛的大清帝国,日后却要面临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光是想一想就令人忧心忡忡。
    大清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变法维新是必然的。
    但想到那些守旧派用祖宗之法不可变来阻拦变法,他觉得有必要留下一道圣旨,让晚期的大清皇帝不必顾忌祖宗之法。
    尽管他也知道这道圣旨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总归可以帮助后面的大清皇帝减轻一些阻力。
    他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其他的就只能靠后代子孙的努力了。
    毕竟他能影响的也就只有自己活着的时候,大清未来的结局如何就看后代子孙的造化了。
    “同时还没有进入政治权力中心的康有为,继续依靠民间力量制造舆论。”
    “当时正值在各省举人又一次进京考试之机,他鼓动举人联合各省学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政党雏形保国会。”
    “当时保国会第一次大会会场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康有文发表了极富激情的演讲,列强联手瓜分中国,中国国土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
    “当今中国人犹如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只能供人驱使,听人宰割。”
    “在这奇耻大辱,奇惨大痛面前,期待大家激励精神,重新振作,联合四万万民众卧薪尝胆,以图保国保民保教。”
    “在康有为极富感染力的演讲之下,听众无不为之动容,民间改革呼声至此到达高潮。”
    “随着保国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守旧派对康有为的诽谤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妖言惑众,僭越妄为,包藏窝心,结党营私,顽固派不断上书指责康有为。”
    “有害于政治稳定,亡国也轮不到你康有为去保。”
    “根本上顽固派无法理解康有为把国家危亡当作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企图发动舆论的号召。”
    “同时洋务派张之洞发布《劝学篇》呼吁正人心,辟邪说,封建纲常不能动摇,封建制度不能改变,中国的圣教是中华之根本。”
    “李鸿章则加紧迫害帝党成员,甚至此时一部分守旧派已经开始预谋要尽逐帝党,废除光绪。”
    “然而后党打击帝党越狠,帝党的不安和自卫的心理也就越深,他们就越发加紧联合改良派。”
    “1898年6月11日,光绪经过慈禧的同意之后,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定下了国家改革方针。”
    “时局艰难,大家团结一心,发奋图强,一起变法维新,维新变法艰难启程。”
    康有为在保国会第一次大会上发表的演讲,经过主播重新讲述出来,顿时让光绪时期的大清老百姓为之动容。
    晚晴的老百姓只知道要改革,至于为什么必须要改革,则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现如今从主播口中知道了康有为演讲的内容,他们不禁连连点头,只觉得康有为说的太有道理了。
    要想不当奴隶,不当牛马,不任人宰割,就唯有变法图强。
    中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强大了,他们老百姓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这一刻,全体国人呼吁变法改革的呼声达到最高潮,令改良派为之欣喜。
    (本章完)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