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崇祯重振大明 第479章 中华儿女

第479章 中华儿女

    对天的事情只是简单提起,朱由检打算让锦衣卫试一下。
    只要能稍微拖延建虏的时间,那就是值得尝试的好办法。
    和张永安、顾炎武讨论担任军官的体会,朱由检让两人总结经验,摸索基层军官的培养办法。
    张永安深有感触道:
    “臣在担任中队长之后,才明白军队之中,为何以百人为基。”
    “无论卫所的百户,还是前朝的百人将,统兵百人左右的军官,皆是军中根基。”
    朱由检抚掌赞叹道:
    “张卿所言极是!”
    “朕之所以让你们这些世官做中队长,便是想以此考察,谁有领兵之才。”
    “百人左右,是一个人交往的人数上限,深入交往的约二十人,恰好能控制一个中队。”
    “如果一个人连百人都统领不好,说明他的才能不及中人、或者没有用心。”
    “这样的人需要转任他职,以免影响作战。”
    这是后世的一个著名理论,被称为150定律,也被称为邓巴数字——
    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
    对于这个数字,朱由检可谓深有体会。
    因为在之前的大肆揽权后,他很快就认识到自己除了朝堂大臣和地方督抚外,根本顾忌不到布政使、按察使。
    甚至经常在朝堂上见到的寺卿、少卿,他也时常会忽略。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记住的就是那么多。
    想要管理更多的人,需要组织体系。
    所以他现在已经逐步放权,甚至打算把朝堂大臣和地方督抚之外的官员推选,交给没有自己参加的廷议——
    否则朝会时就一直在推选官员,而且大部份人,他也根本不认识。
    还不如直接不参加,出了事追究责任人。
    想着这些感悟,朱由检又向两人道:
    “百人左右,靠着勤勉用心和私人情感还能维系。”
    “但是人数再多,就必须用制度约束了。”
    “从百人将升为千人将,这又是一个门槛。”
    “希望两位卿家,以后继续努力。”
    谈论了一下自己的心得,朱由检让两人调查一下,每个人平均拥有的朋友、密友,大约是多少人。
    以此统计出一个平均数字,作为中队人数的上限——
    免得中队的人数太多,很多基层军官没有能力管过来。
    张永安、顾炎武听着皇帝的安排,对当今皇帝的作风,认识更加深刻。
    不愧为重开明算科的皇帝,当今皇帝对数字的重视,远远超过常人。
    他们想要获得皇帝重视,就必须在这点上下力气。
    两人和皇帝交流很久,直到夜色深了,才被送出清华园。
    顾炎武摸着被皇帝赐下的望远镜,忍不住向张永安感叹道:
    “当今陛下,当真有古仁君之心。”
    “顾某区区生员,就得到陛下如此礼遇。”
    “难怪朝野上下,对陛下多有称赞。”
    他这一番话,实际是话里有话。
    这次己巳京察后,皇帝宁愿派年轻官员署理职位,也没有大肆任用东林党人为官。
    这让所有的官员,都认识到皇帝对东林党的忌惮。
    不过东林党的官员,却又说不出什么。
    因为皇帝除了没有让他们担任实职外,其他的封赏、礼遇,那是一个不少。
    他们纵然想发牢骚,也只会被认为人心不足。
    甚至在舆论被报纸掌握后,他们牢骚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张永安对东林党可没什么好印象,也不想搀和到文官之间的事情里。
    他现在已经认清了自己的身份,那就是皇帝的亲信锦衣卫世官,也就是当今皇帝的私臣。
    所以他想的更多的是皇帝交待的任务,好好写一份《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依靠这篇文章,得到元士身份。
    顾炎武还要再说,忽然有一名内侍追了过来,抱着两个盒子说道:
    “张队长、顾元士慢走,陛下还赐下了东西。”
    把盒子中的东西展示给两人,并让他们签收。
    顾炎武和张永安望去,发现盒子里面,各放着一杆短铳。
    这杆短铳的样子颇为奇怪,用的是簧轮火机。火机的前面是一个弹巢,再前面才是铳管。
    顾炎武和张永安不知它为何做成这个样子,直到小太监讲解后,他们才明白过来:
    “在弹巢中提前塞入子弹,击发一枚之后,用手转动弹巢,同时给簧轮火机上发条。”
    “然后就能扣动扳机,发射下一枚子弹。”
    “这杆火铳的射速一定会很快,可真是一杆好火铳!”
    顾炎武饶有兴趣地说着,对这种射速很快的火铳极为喜爱。
    张永安同样如此,他在试了之后,感叹到:
    “若是再做长一些就好了,士兵也都能用。”
    送火铳的小太监笑着道:
    “长的转轮火铳也有,就是后面漏气,射程提高不多。”
    “所以皇爷让多造短铳,用作自卫武器。”
    说着,他还提醒二人道:
    “这种短铳,皇爷称之为手铳。”
    “你们可不要把它同以前的手铳同样看待。”
    手铳这个名字在大明早就有,指的是一种可以手持的管状火器。
    这种火器在国初时用得比较多,现在早就开始淘汰了。
    所以朱由检仿照后世的手枪,把手持的短铳称为手铳。
    这杆转轮火铳,是他在转管迅雷铳不顺利后,让吕祥等人研制出来的。
    这次的研究倒很顺利,制造出了可以实用的火铳。
    而且子铳的形式也有所变化,有了后世子弹的样子。
    顾炎武和张永安眼前的火铳,用的就是铜壳凸缘弹,虽然为了点燃火药底部还留出凸起的孔,却比以前的子铳要像子弹多了。
    所以朱由检把它称为子弹,装载子弹的转轮也称为弹巢。并且还开发了装弹器,用于快速装弹和回收子弹——
    这些子弹的外壳,都是需要回收后重新装药使用的,甚至使用者还被要求掌握复装子弹。
    转轮火铳的射速远远胜过三眼铳,铳管加长之后射程也能比得上。所以朱由检还让人制作了一种铳管较长的骑铳,地位类似于后世的卡宾枪,用于取代三眼铳。
    这也是转轮火铳最大的用途了,再加长铳管的话,它的射程和威力也比不上尾部不漏气的火铳,所以它不能作为主力武器使用。
    顾炎武和张永安二人,很快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把玩了一会儿后,就知道这种短铳适合防身。至于在战场上的作用,那是不能有太大期盼的。
    毕竟它的铳管太短、后面还会漏气,射程和威力必然不如前装火铳,在大规模战场上发挥的威力很有限。
    不过对于右眼目盲的顾炎武来说,这杆手铳却很适合。因为他眼力的缺陷,在近距离表现得不明显。
    这让他的心中,对皇帝更加感激。张永安也笑着向他道:
    “顾兄,这次是沾你的光了。”
    “否则这么新颖的火器,为兄可不能够得到。”
    显然,他也猜出这是皇帝赐给顾炎武防身的。至于他只是顺带。
    顾炎武轻轻擦了一下眼角,向着清华园的方向道:
    “天恩浩荡,顾某只有忠心报国了!”
    “走,咱们回去尽快把和陛下的谈话记下来。”
    “免得忘了东西,文章都写不好。”
    和张永安忙到深夜,把今日的谈话,大概记了下来。
    若非明日还有演习,估计两人会挑灯夜战。
    ——
    次日,这次大阅的第二阶段开始,那就是御营、京营、巡捕营和西南有功将士,各出一千人对阵。
    首先对阵的是京营和西南有功将士,秦良玉率领一千白杆兵,率先请求出战。
    白杆兵大名鼎鼎,在播州之役和浑河之战中,打下赫赫威名。
    这次西南平叛,秦良玉的功劳虽然不是那么显眼,却一直是平叛主力。
    朱由检要求调西南有功将士进京时,特意提出让秦良玉把白杆兵带来。
    所以这第一仗,就是京营和西南有功将士对阵。
    京营的士兵很久没有上过战阵,但是能被选出来参加大阅的将士,显然都是精锐。
    其中还有一些从辽东调过来的,例如率队的将领杨国柱。
    不过,纵然他作战勇敢、精于骑射,但是一个人在战场上,着实改变不了大局。
    这些在战阵上厮杀多年的白杆兵,很快就用娴熟的战法把京营将士压制,并且用白杆长矛,把杨国柱一身武艺逼得无从施展。
    杨国柱左冲右撞,都没能冲出重围。这让他只能感叹自己带领的不是骑兵,否则不会败得这么惨。
    但是不管怎么说,京营都是失败了。而且更让他恼火的是,一些京营士兵像是看戏,根本没有奋勇向前。
    这些人在皇帝面前都敢这样,以后上了战场,岂不会临阵脱逃?
    杨国柱下定决心,以后要把这些人好好练一练。
    不过,他没有这个机会了。在台上观看演习的朱由检,同样也看出了这一点。冷冷地向京营护军使李邦华道:
    “京营甲等营的精锐,就是这个样子吗?”
    “把这些人淘汰一半,从乙等营抽调精锐进入。”
    “精兵要集中在一起,作为军中标杆。”
    显然对李邦华整军的成果,很是感到不满。
    他给李邦华那么大的权力,就是让他整顿出一支有战力的军队。
    没想到李邦华权力是有了,带出的士兵却仍旧不堪大用。
    选出来的精锐都是这个样子,其它士兵还如何指望?
    所以他心里已经在想着,要不要换个武将,继续推进整军——
    毕竟军事可不比其它,效果必须要立竿见影。
    李邦华心里也在暗恨,因为京营参加大阅的人选,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
    没想到这些人在弓箭上表现得还不错,到了战阵之上,却根本没有战心。
    这让他在皇帝面前失了颜面,整军的成果也受到很多质疑。
    好在,皇帝在一众大臣面前,没有继续苛责。而是对白杆兵大加赞赏,认为不愧是军中精锐。
    而且还对领兵的秦良玉赋诗一首,赞道: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秦将军可谓当代木兰,将来必然是留名青史的女将。”
    群臣听着皇帝的赞叹,同样也凑趣地称赞起来。
    石砫马家虽然是土司,但是马千乘和秦良玉的一系列作为,无疑让他们得到了士人认可。
    甚至锦衣卫指挥佥事张道浚的妹妹张凤仪,还成了秦良玉的儿媳妇,两家结成姻亲。
    张凤仪的出身可不低,她的父亲张铨,是辽东死难的忠臣之一。爷爷张五典更是以兵部尚书致仕,张家连续两代出过进士。
    这样的家族都愿意和马家联姻,可见石砫马家和秦良玉的被认可度,很多人把她当成大明臣子看待。
    朱由检更知道秦良玉的忠心,知道她在历史上被南明追谥为忠贞侯。所以他不吝夸赞,还借用了后世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朱由检看来没什么,秦良玉听到后却极为欢喜。
    她最中意的,就是诗中的“中华儿女”四个字,意味着大明皇帝,没有把她外人看待。
    行礼谢恩之后,秦良玉道:
    “谢陛下赐诗!”
    “石砫马家虽是土司,却也是中华儿女。”
    朱由检之前没注意这一点,听到秦良玉特意提起,才想到此时没有中华民族的说法,念头一转大声道:
    “凡是华夏苗裔,都是中华儿女。”
    “马家身份是土司,却不改中华儿女身份。”
    “马家若想开藩,朕也可以将世袭土司职位改为爵位。”
    “朕对为国效力者,皆是同样看待。”
    正式确立了中华儿女的概念,和华夏、诸夏联系上。
    秦良玉闻言更是欢喜,险些当场就请求把世袭的土司官职转为爵位。
    好在她知道兹事体大,现在又不是讨论的时候,谢恩退了下来。
    在京营和西南有功将士的比试后,接下来又开始举行御营和巡捕营的比试。
    这两支兵马都是新军,是朱由检按照大队、中队、小队、什伍编组起来的。这次千人对战,两方各派出一个大队。
    同样是大队,人数有多有少。御营的人数少一些,只有五百多人。巡捕营的人数要多一些,多达七百多人。
    哪一方战力更强,要看实际表现。
    不同于之前的近战厮杀,御营和巡捕营,是火器化的军队。
    所以他们的比试,是从远处开始,远远地就比试放铳,看看哪方发射得更快点。
    火铳的使用也完全按实战要求,除了弹头是易碎的木屑弹丸外,其它都按实战。
    因为战法一样,两方的高低很容易看出来。士卒更加优秀、而且经历过实战的御营将士,明显比巡捕营更胜一筹,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打出四次齐射,胜过巡捕营的三次。
    而且铳声明显更整齐,不像巡捕营那样散乱。
    在接下来的阵法变化上,御营同样是更胜一筹,用时同样比巡捕营少、速度更加快捷。
    双方的较量几乎都是这样展开,根本就没有刚才的近战热血。
    除了御营和巡捕营自己外,其他人大多没有看出什么门道。
    不过接下来御营和西南有功将士的比试,就让他们知道这种战法的威力了。(本章完)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