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崇祯重振大明 第445章 对勋贵的征税

第445章 对勋贵的征税

    第445章 对勋贵的征税
    皇帝增加爵禄和爵田的表态,让大部分勋贵感到欣慰。
    但是这件事还没有定下,因为皇帝私底下的许诺不算,爵田最终多少,需要朝堂决议。
    朱由检在众多勋贵散去后,留下了英国公张维贤,询问道:
    “各家都有多少庄田?”
    “爵田定在多少他们才满意?”
    英国公张维贤斟酌了一下,说道:
    “万历九年议准,勋戚庄田,五服递减,勋臣止于二百顷。”
    “戚臣有的多至七百顷,至五世,止留一百顷为世业。”
    “但是京中勋贵,庄田大多超过这个数。天启年间魏良卿被封肃宁伯的时候,被赐庄田七百顷,晋升肃宁侯加赐三百顷,晋升宁国公又加赐一千顷,一共两千顷庄田。”
    这个数字,让朱由检咋舌,认识到为何几乎所有的勋贵都不满,以至入宫请求。
    实在是按爵禄数字定下的等额爵田面积太少了,伯爵就是按一千亩爵田计算,也几乎只有他们二百顷庄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
    可以说,如果按这个数字执行,各家绝对要大出血。即使给家族的旁支子弟分田,也分不完那么多庄田。
    不过每家都是二百顷,在朱由检看来也实在太高了。更别说他们拥有的庄田,大多还超过这个数。
    所以他的心中,还是坚持自己提出的五倍。认为这個数字,对勋贵已经说可以。
    但是当前的现状是,他需要依靠勋贵世官掌握武力征收有产税。而不是对勋贵征收有产税,把他们逼到对立面——
    那样反对有产税的力量就太多了,甚至有可能威胁他的皇位。
    而且张维贤还提到其它事,让朱由检更加认识到,对待庄田要谨慎:
    “勋戚庄田虽是官田,有的却可以称为私田,已为家族世业。”
    “但是有的却只享受租税,每亩征银三分,每顷地每年上交三两银子。”
    “这些庄田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
    “而且除了勋戚之外,诸王、公主、大臣、内监、寺观皆有庄田,请陛下慎重行事。”
    朱由检听到这里,感觉更是棘手,也认识到大明田土制度的复杂性。
    庄田最初都是皇帝赐的,名义上也属于官田。
    但是得到赏赐的人拥有庄田的时间长了,有的就慢慢化公为私,当成自己的私人田地。
    但是还有些庄田赐下的时间不长,现在还是征银。
    例如福王被赐的二万顷庄田,就是只享受租税,而且是地方官代收,经常被官员拖欠。
    所以张维贤提醒,不能把庄田一刀切。
    而且庄田的拥有者,也不止是勋贵,宗室、公主、朝堂大臣、内廷太监、寺庙道观……都曾被赐庄田。
    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这些人的普遍反对。
    所以朱由检思索之后,决定道:
    “爵田一定要有,而且要交贡赋。”
    “张卿回去后可让各家上报私田数量,朕会酌情为他们确定爵田。”
    “以之前定下的五倍数字为基准,超出爵田的私田可以给家族子弟分一分,爵田不够的向其他勋贵买一些。”
    “收租税的庄田仍旧可以享用,每亩由司农寺征银三分。”
    又颇是感叹地道:
    “朕明明是让户部向大户人家征税,限制他们的田产。”
    “但是有些官员却不甘心,向朕的皇庄和你们的庄田收税。”
    “朕不得已做了这个表率,你们这些勋贵也要以身作则,不让官员找到抗税理由。”
    “哪一家勋贵有损失,朕都可以补偿。”
    “将来划分封地时,可以十倍、百倍补偿给他们。”
    这番话语,张维贤即使觉得不实,也感觉颇是舒心。
    皇帝能说这些话,至少表明是站在他们一边的,只是为了向文官大户征税,才不得已让勋贵做表率——
    勋贵如果想与国同戚,就得体谅皇帝。
    不过对于封地,张维贤着实有些犹豫。他以为皇帝不知实情,半是提醒半是试探地道:
    “陛下,各家勋戚富贵已久,大多不愿前往海外。”
    “臣以为可选择周边更近的地方,让愿意出京的勋贵世镇。”
    这番话让朱由检皱起了眉头,同样有些忧心。
    因为直到现在,除了武清侯、新建伯这样犯错的勋贵外,他都没有想好用什么办法逼勋贵迁出去。
    要不然也不会给勋贵确定爵田,锁死他们的发展余地。
    所以他很是疑惑地询问道:
    “勋贵为何不愿意迁出去?”
    “自己拥有一个藩国做封君不好吗?”
    “以后藩国的土地和赋税都是他们自己的,朕只分享十分之一赋税。”
    “这个条件难道还不够好,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张维贤闻言哑然,感觉当今皇帝有些天真。
    外面的藩王再好,又怎么比得上大明勋贵?
    君不见永乐年间的时候,还有一些国王连国家都抛弃了,就是为了前来大明定居。
    勋贵在大明过得这么自在,哪里愿意舍弃家业去海外开藩?
    也只有那些被皇帝追赠爵位、不去海外开藩就无法获得世爵的,才不得已去海外开藩。
    但是也有很多功臣后裔没动弹,估计是宁愿不要爵位,也不迁往海外。
    张维贤委婉说出这些实情,朱由检顿时明白了,还是这些勋贵在大明活得太自在。
    他们如果没有世袭爵位、或者像宗室藩王一样被圈在一座小城里,估计就想要去海外开藩了。
    但是这些勋贵云集在大明最繁华的两京,他们当然不愿离开这个安乐窝,前往海外蛮荒之地。
    即使朱由检许诺他们可以有半年时间回京,这些人也根本不想出去。
    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儿无解,朱由检也没办法动他们,把他们逼向对立面。
    只有等以后掌握的军队多了,让自己册封的功臣掌握京营,他才敢对这些腐朽勋贵下手,逼他们迁往海外。
    至于现在,朱由检只能意兴阑珊地道:
    “不管怎么样,税是一定要交的,不然朕没办法向文官大户征税。”“如果有哪一家勋贵不愿交,可以让他们站出来,朕会给他们百倍置换海外封地,而且十年免税。”
    又继续收买张维贤:
    “张卿想要在大明周边世镇,朕是可以答应的。”
    “甚至可以再进一步,直接开辟为内藩。”
    “当年定兴王没能世镇交趾,让这块汉唐故地又分裂了出去,朕一直深以为憾。”
    “张卿如果有心,可以多关注安南那边。”
    “莫氏在郑氏逼迫下已经有些顶不住,将来还需要卿家出力。”
    这是赤裸裸地许诺,意思是英国公张家可以在安南开藩。相比黔国公在云南世镇,自主权还要更大点。
    张维贤知道皇帝让勋贵开藩的决心有多坚定,以后张家多半还要去海外。所以他最谋求的就是这块地方,想要求个世镇。
    作为大明周边最好的地方之一,安南被很多想要开藩的宗室和贵族觊觎。靖江王朱亨嘉就曾向皇帝请求,把靖江藩国放在那。只是被皇帝给否了,让他去更南方的占城国。
    现在,皇帝把这片地许给了他,张维贤心里很是高兴,向皇帝保证道:
    “臣必劝说各家,让他们缴纳赋税。”
    “如果还有人不愿,陛下尽可以把他们封出去。”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让这位在勋贵中颇有名望的老臣,去和各家勋贵谈。
    英国公也果然不负所望,把勋贵田地交税的事情,成功定了下来——
    因为他在临走前,又向皇帝讨了一个政策。那就是超过二百顷的庄田大多是戚臣所有,这些人是皇帝的亲戚,建议挂在皇帝名下作为皇庄交税。
    其他勋臣、太监等等,张维贤也建议像戚臣一样,把超过二百顷的庄田,挂在皇帝名下。
    这样各家拥有的庄田实际还是没变化,甚至还因为朝廷确定爵田,可以把一部分田地光明正大地转为世业——
    就是相比以前,必须向皇帝交赋税。
    朱由检为了保障有产税的推行、也为了取得勋贵的支持,同意了这个请求。
    把这些人超出数额的庄田,全部挂在自己名下,按照皇庄征税。
    只有寺观的庄田,仍旧要严格限制,甚至要征收宗教税。
    可以说,文官向勋贵收税的事情,最终在他的庇护下,转变为只能征收宗教税。
    这让朱由检很是感慨,感觉自己还是有些堕落了,同时更决心培养自己的功臣,把京中腐朽勋贵赶出去。
    至于现在,他还需要联合这些勋贵的力量,对文官大户征税。
    ——
    文官对于这个结果,毫无疑问是不满的。
    因为有些人和朱由检猜测的一样,就是打着向勋贵征税的主意,阻碍有产税的推行。
    只要勋贵不交税,偷逃赋税被默许,他们就能有样学样,让有产税沦为空文。
    没想到皇帝同意了对皇庄征税不说,还想法劝服了勋贵,让他们缴纳赋税。
    这让一些文官很不满,有些人鼓动刘宗周,在朝会上讨论爵田时出言道:
    “陛下,前唐之时,亲王永业田百顷,郡王五十顷,国公三十五顷,县公二十五顷,侯十二顷,子八顷,男五顷。”
    “陛下定伯爵爵田五十顷、侯爵七十五顷,国公多者更是能达到二百五十顷。”
    “实在赏赐太甚,恳请降低数额。”
    朱由检其实也觉得高,但是勋贵拥有的田地数量,实际还高于这个数。
    他如果不将爵田数额定高点,怎么让勋贵继续支持自己、而且同意纳税?
    所以面对刘宗周的请求,他说道:
    “大明勋贵与国同戚二百余年,为三代以来未有。”
    “他们为国效力这么多年,理当拥有更多爵田。”
    这个说法,让很多参加朝会的勋贵感动,也让一些人警醒——
    夏商周三代之后,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贵族,像大明勋贵这样延续二百多年时间。
    汉朝就不用说了,曾被汉武帝酎金夺爵不说,还被王莽的新朝拦腰截断。以至于西汉八百多列侯,到光武时只剩下三个。东汉延续不到二百年,更是可以说没有超过二百年的勋贵。
    唐朝的爵位能世袭的很少,大多只是降等承袭几代。而且唐朝实行的玄武门继承法,导致政局很混乱,一不小心就会站错队,导致身死族灭。
    至于宋朝的爵位,根本就没法提。只能看做是给官员的待遇,完全不像个爵位。
    与之相比,大明的勋贵能把爵位传承这么多代,确实堪称异数。
    夏商周三代之后,此为绝无仅有之事。
    就是为了延续自家富贵,他们也必须支持皇帝,继续与国同戚。
    一些对皇帝征税本来还心怀怨怼的勋贵,在想明白这一点后,大多也少了一点怨气,对皇帝表示支持。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祖上的贡献,认为自己有这么多爵田,完全理所当然。
    朱由检看着他们的表现,心中哂笑不已。
    这些勋贵真的是完全堕落了,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才关心。
    前面设立枢密院完全架空五军都督府,就没见他们怎么反对。
    似乎只要五军都督的虚衔能保留,他们就很满意。
    却不知勋贵已越来越边缘化,再这样下去迟早会丧失所有权力。
    自己让他们去海外开藩,其实是为了给他们的权力重新塑造根基。
    没想到这些人还不领情,只想在京城安享富贵。
    将来迟早要找其他理由,把这些人一个个赶到海外去。
    不知皇帝打算的勋贵,首先迎来的是文官的反击。
    在刘宗周出言之后,很多文官壮着胆子发言,他们引经据典地表明勋贵拥有这么多爵田不合理。
    并且建议把多余的庄田,从他们手里收回来。
    五六十名勋贵,怎么能说得过二百多名常朝官?
    他们很快被驳得理屈词穷,甚至有人被揭了老底,指出他们祖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功勋。
    他们中很多人的功勋连紫阁功臣都不如,紫阁功臣的后裔尚且需要海外开藩才能得世爵,这些人也必须迁往海外,才能世袭爵位。
    可以说,在朱由检提出海外开藩之后。有些文官已经产生了一样的想法,想用这种方式,把一些称得上朝廷负担的勋贵赶出去。
    (本章完)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