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一曲书吧
首页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298章 靡靡之赵

第298章 靡靡之赵

    第298章 靡靡之赵
    “赵国……”
    “嗯……”
    未央宫宣室正殿,清凉侧殿,演武堂。
    站在那张悬挂于半空,足有丈余高,近两丈长的巨大堪舆前,刘荣的眉头不由紧紧皱在了一起。
    赵国的战略位置,以及在汉家军事、政治方面的战略地位,都无疑是极为特殊的。
    从初代异姓诸侯:赵王张耳,到之后,凭借尚鲁元公主软着陆,得以废王为侯的二世赵王、宣平侯张敖;
    再到被吕太后先后阴谋害死的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以及吕太后所封的吕氏赵王:吕禄。
    及至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再封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
    待先孝景皇帝即立,以晁错一纸《削藩策》为刀,削夺赵国常山郡,以至于赵王遂怀恨在心,于吴楚之乱爆发之后起兵响应,并最终兵败身亡。
    ——自有汉至今,不过五十余年,汉家历经张、吕、刘三姓,共七位赵王。
    除了最开始张耳、张敖父子,其余五人,无一善终。
    有人说,赵国风水不好,无论是谁,只要被封去了赵国,就必定不得好死。
    但想想就知道:如果真的有这么邪门,那汉家的历代宗亲皇子们,也就不会削尖了脑袋,图谋被封去赵国,好见识一下燕赵歌姬的风韵了。
    事实是:作为诸侯封国,赵国,几乎是仅次于梁国,以及完整体齐国的优质封土!
    虽然赵国多山丘,耕地稀少,但幅员辽阔之下,也终归不算太差;
    而赵国的地理位置,也勉强算是四通八达,位于东西、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想不繁荣都不行。
    只是如今汉室在北方的战略重心,以及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战时,赵王可无诏调用燕、代、赵三国兵马,以备胡于外’的规矩,让赵国这个原本相当不错的优质封土,多了几分政治风险;
    对获封为赵王的那位宗亲皇子的政治水平、政治原则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早自太祖高皇帝开始,让谁去做赵王,就已经成为了长安朝堂头疼不已的大难,且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太祖高皇帝放下了废储另立的打算之后,决定让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皇三子刘如意为赵王。
    在刘邦看来,三子刘如意,无疑是自己最为出色、最能肩负起赵王重担的儿子。
    只是刘邦没有考虑到的是:赵王,本就手握对燕、代、赵三个戍边王的战时指挥权,对于长安朝堂——对于天子而言,具有相当程度的军事威胁!
    再加上刘邦所封的赵王刘如意,曾有过‘争储夺嫡’,甚至险些成功的政治履历;
    这使得刘如意这个赵王,在孝惠皇帝刘盈一朝,成为了绝对不可信任的重大隐患。
    世人只知:太祖刘邦驾崩之后,吕太后无时不刻不在盘算着弄死赵王刘如意,并最终成功了!
    孝惠皇帝刘盈,则日夜将刘如意带在身边,加以保护,最终却还是被母亲吕太后得手。
    却无人曾想过:刘如意堂堂赵王,为何会在长安?
    孝惠皇帝以‘保护’之名,夜以继日的将刘如意带在身边,保护确实是保护到了——至少是保护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孝惠刘盈,当真就没有一点‘软禁’,甚至是将刘如意控制在眼皮底下,以免赵地生变的意味在其中吗?
    在刘荣看来,这件往事,很值得回味。
    吕太后对刘如意的恨,或许源自太祖皇帝年间,戚夫人争宠,并为刘如意图谋储君之位;
    但作为政治人物,吕太后应该很清楚:单只是一个‘曾争储夺嫡’,尤其还是被母亲在背后遥控着夺嫡的皇子,在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后,是无法对自己的儿子——对已经即皇帝位的孝惠刘盈,造成哪怕一丁半点的威胁的。
    就说如今,刘荣面对曾经争储夺嫡的幼弟刘彘,又何曾有过‘我得把胶东王太后做成人彘,再把阿彘活活毒死’的念头?
    说到底,先帝已经驾崩,刘荣的屁股已经坐上了未央宫宣室殿的那方御榻,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先帝皇十子刘彘,就已经无法对刘荣造成任何威胁了。
    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弟弟,刘荣难不成还要去针对、去为难,甚至为了泄私愤去把人弄死?
    刘荣显然没有这么蠢。
    自然,吕太后,也不大可能比刘荣蠢。
    在刘荣看来,无论是吕太后削戚夫人为人彘,还是毒杀赵王刘如意,其真正的原因,都是因为刘如意这个赵王,威胁到了孝惠皇帝统治下的刘汉社稷。
    ——刘如意,确实是太祖刘邦的好儿子,太祖一朝最合适的赵王人选;
    但与此同时,刘如意却绝非孝惠刘盈的好弟弟、绝非孝惠皇帝一朝,最适合做赵王的那一个宗亲。
    为免赵国生变——为了避免有朝一日,赵王刘如意扯着太祖皇帝的大旗,以‘备胡’之名调动燕、代、赵三国的戍边军,南下对长安朝堂造成威胁,吕太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至于孝惠皇帝,大抵是不愿意采取那么过激的手段,只想通过软禁之类的方式,通过控制刘如意这个个体,来确保赵国的安稳。
    只是最终,吕太后一意孤行,下手弄死了刘如意,为儿子孝惠皇帝扫除了隐患。
    后来,先后离奇死去的几代赵王,其实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先是赵幽王刘友,在刘如意死后,被吕太后移封为赵王;
    这,已经是吕太后在替刘盈,向全天下人宣示:先帝皇六子刘友,是朕最信任的弟弟了。
    只是后来,刘友因王后吕氏的诬告,而被吕太后活活饿死在了长安的府邸之中。
    紧随其后的赵恭王刘恢,也是类似的状况——宠妃被吕氏王后害死,以至于刘恢心灰意冷,殉情而亡。
    在外人,乃至后世人看来,这两代赵王,都是被各自的吕氏王后所迫害,并最终惨死在了吕太后的淫威之下。
    但事实上,考虑到赵国的特殊战略地位,就不难推断出这二人的死因,是服从性测试不合格。
    ——作为孝惠皇帝刘盈的政权代理人,吕太后需要的,并不是让汉家的每一个宗亲诸侯,都娶一个姓吕的王后;
    吕太后真正想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服从性测试,来保证宗亲诸侯对长安、对天子的绝对服从。
    尤其是赵王,作为汉室北方边墙最重要、最关键的戍边王,对于长安朝堂的忠心、服从性,都必须挑不出半点毛病!
    于是,便有了刘如意之后的先后两代赵王,因为近乎同样的原因,被各自的吕氏王后给害死。
    这个逻辑很简单:吕太后给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都先后送去了一位吕氏王后。
    既然是出身吕氏,那两位赵王的王后,便都是吕太后的族亲、太后的眼线。
    这二位赵王对各自王后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这二人对吕太后的态度。
    ——赵幽王刘友,选择冷落自己的王后;
    ——赵恭王刘恢,更是不惜为宠妃殉情而死,让吕太后颜面扫地。
    所以,他们该死。????因为连吕太后——连彼时,汉家最尊贵、最有威望,最应该受到天下人敬重、爱戴的吕太后,都无法得到这二人的尊敬;
    更何况是长安朝堂中央,以及年弱未壮的孝惠刘盈?
    看明白这些,再来看吕太后敕封族亲吕禄为赵王,也就是一目了然了。
    ——老刘家,实在没靠谱的人呐~
    老大刘肥,早就做了齐王,也早早割土进献,直接向吕太后、间接向孝惠皇帝表明了忠心;
    终究不好再移封别处。
    老二刘盈,自就是孝惠皇帝本人。
    老三刘如意、老五刘恢、老六刘友,先后死在赵王之位上;
    就剩下老四代王刘恒、老七淮南王刘长、老八燕王刘建哥儿仨。
    年纪大一点的刘恒,吕太后派人去考察了——老实是老实,怎奈实在胆小,似乎是被三个死在赵国的兄弟给吓坏了,死活不愿做赵王。
    剩下两个年纪小,真封去赵国,也根本没什么意义。
    万般无奈之下,吕太后最终决定:与其从老刘家、从太祖刘邦的子嗣当中,费尽心思去挑忠于宗庙、社稷,忠于孝惠刘盈的手足兄弟,还不如直接从自己的娘家:吕氏,给孝惠刘盈挑一个忠心耿耿的母族外戚。
    于是,赵王吕禄,吕王(梁王)吕产应运而生。
    ——从后世人、后来者的角度看,吕产、吕禄二人,一个获封赵王镇压北方,一个获封梁王把守关中门户,无疑是吕氏外戚狼子野心的有力佐证。
    但不得不说:对于孝惠皇帝刘盈而言,这两个母族外戚,还真就是梁、赵两国比较靠谱,甚至是最好的选择。
    可靠啊!
    可信啊!
    虽然有可能反汉家,但起码不会反刘盈啊!
    只可惜,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之后的前后两任少帝,又没能被吕太后真正扶持起来,吕太后便早一步驾崩。
    吕太后驾崩,吕氏无人当家做主;
    少帝在位,老刘家也是群龙无首。
    最终,自然是诸吕向死而生,朝中公卿大臣、关东宗亲诸侯里应外合,宗庙、社稷,一夜陷于缥缈之中……
    等到了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赵国,依旧让太宗皇帝头疼不已。
    还是那句话:赵国,实在太重要了……
    赵王的权利又实在太大!
    不派一个可信之人去做赵王,长安天子就算是睡着,也得有一只眼睛睁着,并时不时瞥向函谷关方向。
    相较于太祖刘邦‘选个最出色的儿子去’的简洁明了,以及吕太后‘直接派我侄子去’的简单粗暴,太宗孝文皇帝,采取了相对更为温和的手段。
    ——让赵幽王刘友之子、自己的侄子刘遂去做赵王。
    鲜少有人注意到:从代地入继大统时,太祖皇四子:代王刘恒,才年仅二十二岁。
    而赵幽王刘友,又是太宗皇帝刘恒的六弟,比二十二岁的四哥刘恒,都还要再年幼一些。
    就算赵幽王刘友,只比四哥刘恒小个一两岁;
    就算赵幽王刘友十五六岁时,便有了儿子刘遂;
    到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之时,被太宗皇帝恢复赵国继承权的赵王遂,也不过是个三五岁的孩童而已。
    而这,也正是太宗孝文皇帝的高明之处。
    ——将赵国宗祠还给幽王一脉,天下人无可指摘;
    赵王刘遂年幼,派遣王太傅、国相代掌赵国上下政务,也没人能挑的出毛病。
    等赵王遂长大了,能对长安中央造成威胁了,太宗孝文皇帝也早已经捋顺了朝堂内外,成为了君临天下的在世圣人。
    到太宗孝文皇帝十五年左右,加冠成人的赵王遂意气风发,正要搞一番大事业,却发现长安的太宗孝文皇帝,在民间都快成为‘其贤不亚于太祖高皇帝’的圣君了……
    如果没有先帝朝,那场浩浩荡荡的吴楚七国之乱,赵王刘遂这辈子就算是再怎么‘踌躇满志’,怕也是只能像淮南王刘安那样:永远都在为造反做准备,却也永远都只是做准备。
    而今,吴楚之乱平定,已经过去三年;
    曲周侯郦寄水淹邯郸,造成的赵地百姓慷慨激昂,对长安朝堂中央离心离德,也基本被时间所冲淡。
    接下来,那个折磨了汉家历代先皇的大难,也摆在了刘荣面前。
    ——让谁做赵王!
    要派谁,去做这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的赵王……
    “今年秋后,我汉家夺回河南地,北方防线的压力,就会得到相当程度的减轻。”
    “北地、陇右不再直面草原,上、代,也不必再多面受敌。”
    “——边防压力减小,自然也就意味着匈奴人南下入侵时,我汉家,可以更从容不迫的做出应对。”
    “而非像太祖高皇帝那般,直接将整个北方都扔给赵王,然后再动不动御驾亲征,和匈奴单于会猎于本土……”
    …
    “嗯……”
    “赵王的战时指挥权,或许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没有了‘战时指挥、调动戍边王’这一要命的特权,谁去做赵王,也就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了……”
    (本章完)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